最后一个唐朝皇帝_作者前言,读者必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作者前言,读者必看 (第3/3页)

集中的必然后果,皇帝的精力有限,鉴于历朝先例,又不信任其他人,于是宦官头目就成为了影子皇帝。

    不过明代皇权非常强大,为何强大,就不赘述了,有空再说,所以明朝皇帝想除掉宦官也是轻而易举的事,魏忠贤也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

    魏忠贤被崇祯cao作怪赶到凤阳去守陵的路上,朝中有人站出为他说话吗?一个都没有,说白了,依附魏忠贤的人,终究依附的是皇权。

    宦官专权,也恰恰说明皇权还在皇帝手里,否则他从哪里专?

    由此可见,唐朝宦官虽能弑君拥帝,但基于其权力来自于唐朝皇帝手中并不强大的皇权,加之他们处于深宫与皇帝亲近熟悉、地方藩镇与中央政府抗衡、南北二司争权、宦官内部并非一个整体等缘故,宦党的权势有限,影响力也很有限。

    当刘季述被底下的神策军军官做掉后,唐朝宦官也就是砧板上的鱼rou了,随着藩镇的作大和南北二司的矛盾冲突到极致,到文德年以后,唐朝宦官已无权可专。

    他们的权力来自于皇帝,既然他们都已无权可专,说明唐朝皇权也已经崩溃了,皇帝也沦为各方欺辱拿捏的对象。

    所以,以弑君拥帝为论据,夸大唐代宦官专权的程度,言过其实也,

    导致唐廷崩溃的因素有很多,大概可分以下几点。

    一是敌人众多,吐蕃、回鹘、南诏、党项、契丹等外部威胁,使得唐廷必须保持庞大的边镇武装力量,迫于安史之乱后遗留的藩镇历史问题,唐廷又必须保持足够的内部防御武装。

    有人肯定要问,安史之乱之后,唐廷为什么不削减藩镇,反而增加藩镇数量?这不是自取灭亡吗?不,这是政治形势演变被迫作出的决策。

    与其说藩镇割据,不如说以藩制藩的方镇政治。

    这也会产生一个政治问题,那就是武人治国,许多节度使身兼数职,所属地方州县的长官也大都是亲信将领担任,武人理政,能治个什么?

    治出了一群杀将逐帅讨赏的牙兵,治出了一群杀这官拥那官的武将,谁的刀子锋利,谁说了算,谁有钱就跟谁混。

    什么?你没钱?那你来当个屁的节度使,滚!

    不过武人政治手段有限,也仅仅能闹到这个程度,面对中央朝廷,没有颠覆能力,唐廷要他们干点啥,他们也必须去干,不干?那朝廷就要召集数十镇来讨伐你!

    安史之乱后,在方镇政治的维系下,唐廷持续了一百多年,但黄巢起义却给唐朝来了最后一刀,方镇政治彻底失衡了。

    弱小的藩镇被农民军消灭,或是被强大的藩镇吞并,强大的藩镇在平定农民起义与吞并友军的过程中实力更加强大,传统的边疆御边型、中原防御型、东南财源型态势崩溃。

    故而,黄巢起义导致以藩制藩的方镇政治局面失衡是直接的政治因素。

    其次是唐廷中央持续百余年的南北二司之争,以宰相为首的南衙朝官与以神策军中尉为首的北衙宦党相互争夺皇权,两不相让。

    在永贞内禅、宪宗夺权、甘露之变、宣宗夺权、武宗夺权等宫廷政变中,掌握军权的宦官全程参与,血案层出,这么一来,南衙朝官对北衙阉贼就更加恨之入骨了。

    算上牛李党争,唐廷中央空前激烈的内部斗争消耗了太多力量,团结一致才能应付艰难的国事,若是互相仇杀,笑的人只会是朱全忠等辈。

    等到南北二司的斗争分出胜负,方镇力量终于进入了朝廷,唐廷也完犊子了,北衙宦官前脚被灭,南衙朝臣后脚在白马驿被屠戮一空。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与东汉朝廷的崩溃何其相像?等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集团与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官僚集团同归于尽,地方武将董卓也混入中央了。

    故而,唐廷中央内部的南北二司党争是间接的政治因素。

    三是经济原因,随着方镇做大,唐廷中央收入越来越少,几乎是入不敷出,根本支持不起庞大的战争,也无法编练一支强大的军队,兵器、甲胄、军饷,都需要钱。

    十几万军队的日常开销,算上兵器、甲胄等军械的成本,开支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晚唐仅靠京畿、关内、陇右、西川等道,维系不了这样一支庞大且强大的武装,所以在没钱的情况下,被打垮之后重建起来的中央神策军没多少战斗力。

    除开军队,还有政府开支,在职官员每月的俸禄、皇族供奉、退休官员的补贴、地方藩镇的封赏、赈灾救民,等等等等,哪一样都要钱。

    没钱,什么都干不了,你没钱,谁跟你干啊?忠心也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上。

    最后就是决策的失误、错误,上头的皇帝无能,总领百官的宰相也无能,昭宗是个废物,韦昭度也是个废物,这俩天才组合在一起,昏招百出,干啥啥不行,一事无成。

    杀掉杨复恭后,昭宗得罪了宦官,在讨伐李克用、李茂贞失败后,与藩镇也交恶了,等到宰相韦昭度被王行瑜杀害、宰相杜让能自杀,昭宗与朝臣也离心离德了。

    没人办事了,以上的三个政治问题也就没法解决了,唐廷只能夹在各方当中求生,等南北二司彻底撕破脸后,昭宗也完犊子了。

    以上仅为作者一家之言,说的内容很杂,语无伦次,不代表学术,亦不标榜权威,不正错误之处,请诸位指出,如果觉得我说的对,也可以留言讨论。

    有你们的支持,这本书才能写得下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