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九章 兵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儒 (第2/2页)
改名为平凉路,兴庆府改为怀顺路,西平府、耀德城、萌井至盐州则被改为了平西路等等。 鸣沙城自成一路,但是此地只有鸣沙城,沙陀城、应理城,割塌寨和赏移口连城都不能算,直到此时王安石才明白林近为什么要在天湖和西寿建两座城了。 林近要回京去,渭州的土豆和地瓜就只能交给范仲淹了,但是范悦娍不肯,她坚持要负责这件事。 范仲淹回到家对着范悦娍发了一通火。 范仲淹怒道:“你何时回去成亲?陈家可不会等你。” 范悦娍倔强的道:“什么时候地瓜和土豆年产量达到六亿四千万斤,我就回去成亲。” 范仲淹震惊道:“六亿四千万斤” “最多三年!” “这......” 范悦娍一摊手道:“别人不会种,没女儿帮忙他们种不好。” 范仲淹纠结了,只要三年就可以年产六亿四千万斤,他心动了,只是女儿已经十八岁了,可不能再拖后了。 “陈家怕是不同意。” “那就将婚事退了。” 范仲淹震惊道:“何至于此!” 范悦娍又道:“父亲,女儿只是想将土豆和地瓜种好让大宋所有人都吃饱饭。” 范仲淹动容道:“顺儿,你不觉得委屈吗?” “为了大宋的百姓,女儿没觉得有什么可委屈的!” 范仲淹沉默。 “父亲,还有那木棉泾原路也要引进来种植才行,这样大宋的百姓既能穿暖又能吃饱。” 范仲淹点了点头,摆了摆手让她 回去休息,他叹了口气坐到书桌前给胡媛写了封信,信里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让范悦娍三年后再成亲,对方如果不肯那就只能退婚了。 胡媛便是范悦娍和陈舜俞的媒人,是北宋的一个大儒,屡试不第在泰州开了一家书院,陈舜俞便是胡媛的弟子。 范仲淹与胡媛关系是非常好的,前些年他还推荐胡媛当了官。 放在以前范仲淹肯定不会写这封信,但是此时为了大宋的百姓他也是豁出这张老脸了。 再过三年范悦娍就二十一岁了,陈家是不可能答应再等三年的。 范悦娍转过身,吐了吐小香舌,她确实打的退婚的主意,反正从六岁开始就没与他见过面了。 只是这个傻丫头也不想想,三年后你都二十一岁了,是老姑娘了,万一林近不娶咋办? 即便林近肯娶她,难道范仲淹就允许自己的女儿去给人当小妾? 半个月后。 林近嘱咐范纯仁和范悦娍兄妹一番后,便启程回京了。 范悦娍看着林近的车队渐渐远去,鼻子一酸,虽心生爱慕却不敢言,她能做的也只是帮他将土豆和地瓜种好。 她住进了林近城外那处宅子里。 “这处宅子归你了。”这是林近启程时说过的话。 她觉得这样很好。 林近一路上回程到也没有急着赶路,虽然他们都是骑马赶路,但是林近规定每天只行一百里路。 两日后他们来到了渭河边。 马原道:“大掌柜,过了渭河再往前便是京兆府了,今日要不要多走一段路?” 林近摇头道:“不用,去和对岸的镇子上休息吧!!” “河对岸是横渠镇。” 林近愕然,横渠?张载客居的那个横渠吗?大概应该是了,自己抄了他的横渠四局,他会不会再弄出个横渠八局? “过桥吧!” 一行两千多人的队伍来到了横渠镇,林近住进了镇子上的驿站,黑云铁骑则在镇子外搭起帐篷驻扎了下来。 在大宋镇一级的地方是不设官员的,只有保正或乡绅,林近这种级别的官员是不会在他们这种小镇子上下榻的。 今天偏偏遇上了林近这么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他出示的鱼符可是从二品啊! 将驿站里的驿长吓的不轻,这么年轻的从二品!莫非是灭了西夏的那个林致远? 此时张载便在横渠用功读书,他与范仲淹关系不错,还经常去渭州找范仲淹请教,只是每次去林近都不在,张载听说林近来了横渠便直接到了驿站求见了。 林近心里有些发虚的接见了这个比自己大几岁的北宋大文人。 张载一副书生打扮,二十三四岁,但是却显得很成熟,他一拱手道:“学生张载见过林经略使。” 林近打趣道:“兵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儒?” “这......这。” 张载被林近一句话惊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本来是喜好兵事的,结果被范仲淹一句,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说的放弃了研究兵法,回家读四书五经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