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九章 刘伯温的谋略 (第2/2页)
真是抓都抓不住啊。 而想要进攻高原,那可真是要费老大难的事情了。 先不说高原反应,就只是这地形仰攻上去,那都要死伤惨重的。 唐朝时候,跟吐蕃之间,为什么只有贞观年间时候,能占到些许便宜,而后跟吐蕃打了那么久,都是败多胜少呢,只是最后时刻抓住吐蕃内乱的机会,将其一举灭国呢? 就因为贞观年间,李世民远征吐谷浑,把吐谷浑掌控在手中的缘故。 唐朝时候的吐谷浑的版图,正好就是整片青海。 不过在唐高宗时期,因为大非川之战,一代名将薛仁贵,败给了吐蕃,结果导致青海丢失。 唐朝对吐蕃的全面战争也由此爆发,双方打了近百年的时间。 几乎贯穿了唐朝和吐蕃的历史。 就是因为这青海,对唐朝如鲠在喉一般的,导致唐朝一直没办法抓住战略主动,直到最后才抓住机会,将吐蕃一句灭国的。 而现在这情况,就和唐朝非常的相似。 不同的是没有吐谷浑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康巴地区。 所以想要缓解消除北元通过乌斯藏,进攻大明的话,这青海地区,是一定要控制在手里的! 这陆知府一番分析完全之后,刘伯温又补充说道。 控制青海,不仅仅是有利于巴蜀防御,更加有利于未来打通西域,辐射陇右,进而威胁北元王庭所在。 总之一句话,这青海四通八达,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只要能够拿下青海地区,这次巩固巴蜀防务,自然也算是完成了。 毕竟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啊! 但话是这么说,想要那下青海,又谈何容易呢。 先不说王保保会不会出兵,如果进攻乌斯藏,佯攻就是一大难题了。 而且高原反应怎么办呢?身体素质越好的人,反应反而是越重。 这当兵的,身体素质那就不用说了啊,尤其是洪武年间,那真是一汉当五胡啊! 这反应起来了,还打个屁啊。 唯一能用的方法,就是将大明军队给拉到高原上去,待一段时间,等高原反应适应了,才能有足够强的战斗力。 但那可是西藏高原啊,世界屋脊可不是开玩笑的,去哪里找这么高的地方,让一群战士去上面待一个月呢? 朱启叹了一口气,难,太难了啊! 本来还想着能够尽快解决巴蜀的防务,然后返回应天府,陪伴怀孕的徐妙云,最起码要在孩子出生之前回去吧。 要不然孩子出生,自己这个当父亲的都不在身边,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不过现在来看,是没有这个机会了,要做好修筑好城防,才能回去的准备了。 但边上的刘伯温摸着胡须,神秘莫测的笑了笑,说道: “殿下心中所想,无非是觉得这青海难以强攻而叹息吧?” 朱启一愣,看刘伯温这个表情,好像他有办法? 像刘伯温这等人物,没准真的能有办法啊! 朱启赶忙看着刘伯温问道: “恩师,你有办法拿下这青海?” 刘伯温笑着点了点头,朱启狂喜不已,赶忙说道: “那恩师还等什么呢,赶紧说啊!” 刘伯温笑着说道: “殿下不要急,且听我与你细细分析。” 刘伯温很快叙述了起来。 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想要拿下青海,那就必须要了解现在乌斯藏的情况。 眼下的乌斯藏,按照地区分为康巴和安多两大势力。 整个乌斯藏,已经在元朝的影响之下,藏传佛教传播甚广,政体也是****的形式。 并没有常规意义上的世俗统治者,相当于统治者的,名叫国师。 比如历史上很著名的佛宝国师,圆智妙觉弘教大国师,灌顶国师等等。 他们既是精神信仰的领袖,又是世俗的领袖。 你这个寺庙出了一个国师,那我这个寺庙也可以出国师啊! 因为地理关系的缘故,这康巴地区出了一个国师,名叫喃加巴藏卜,也就是炽盛佛宝国师,就是历史上的佛宝国师了。 安多地区,也有一个国师,名叫吐元国师。 说起来之所以会分为安多和康巴,除了地理原因之外,和宗教也有很大关系。 只是朱启不懂这些,所以刘伯温也就没有详细说明了。 但这乌斯藏内的两个国师,虽然都是臣服与北元,但他们互相看对方不爽,与除之后快。 尤其是佛宝国师,曾经还遣使来过大明。 如果不是王保保还活着的话,可能佛宝国师,早就像历史上一样,成为第一个率先归附明朝的高原土官了。 可惜的是王保保还活着,一切历史都开始发生改变。 所以刘伯温就建议了。 既然咱们攻上去很难,那不如就利用佛宝国师和吐元国师之间的矛盾,进行挑拨离间,最好是能够让佛宝国师,知道咱们大明比北元靠得住的多。 只要佛宝国师投靠大明,这青海的道路,可不就是打通了吗? 到时候提前安排军队上去适应,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青海,就算是王保保得知了消息,反应了过来。 我大明军队早就在青海整顿完备了,想打?大明洪武的军汉们,可是一点也不怕你的啊! 刘伯温说完之后,倒是给朱启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新思路。 真要是能成功策反佛宝国师,那可真就太好了! 防御慢慢修,大明军队往康巴一放,等适应之后,那真是一人当关万夫莫敌啊! 就是后勤工作可能有点困难,不过也总比现在这样被动挨打来得强啊! 于国是有利的不说,朱启还能早点启程回去应天府。 他才刚到成都呢,现在都已经归心似箭了。 但如何才能够劝返佛宝国师,这又是一个大难题了。 直接写信?写信要是有用,朱元璋早就把他招降了。 写招降信可是朱元璋的老本行呢! 朱启又犯难了,这时候还是刘伯温笑着说道: “殿下何须苦恼,待老夫略施小计,保管这佛宝国师举国来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