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六章 老朱的土地政策【求月票】 (第1/2页)
站在大门外静静等待的李鸿章觉得自己心里有些苦涩。 按照他的想法,这一趟他是不想来的。 但没办法,那位洪武大帝把刀架在他脖子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他不得不来。 他来了,即便再不济也就死他一个人而已,若是不来全家都要死。 这个选择并不难选。 “李大人,太后请你进去!”进去通传的侍卫终于出来。 听到这句话,李鸿章不由低头看了一眼自己破破烂烂的衣服,深吸一口气,大步跨入了大门。 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演技了……。 “太后,奴才终于见到你了!” “奴才可是好不容易才从伪明的手里逃出来的!” “奴才……奴才心里苦啊!”李鸿章一见到慈禧太后,就直接跪在了地上,掩面痛哭流涕起来。 慈禧太后:“……!” 她投降大明朝的希望貌似落空了。 嚎哭了几声的李鸿章看慈禧一直不说话,而且脸上的表情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 他心中一寻思,很快就猜到了这位的心思。 估计这位看到大势已去,也心生投降之法了。 可惜,人家洪武大帝不想你投降啊! 李鸿章心中叹息一声装模作样的擦干眼泪,直起身一脸激动道:“太后,奴才这次来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带给您!” “嗯?” “什么好消息?”慈禧太后闻言一愣,有了一丝兴趣。 “太后,这次奴才一路北上已经联络了二十三家士绅豪族,他们都是不堪伪明欺压,想要迎回我大清的纯良之臣。” “只要太后随臣走,无论去陕西还是山东,都能顷刻间招揽数万人,到时候有太后和陛下在,必定能汇聚无数敢战之士,为国征战!”李鸿章沉声开口。 慈禧一愣,这倒是她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可是伪明势大,我们如何是其对手啊!” “若能打过,那之前也不会连北平城都丢了!”慈禧不傻,很快就提出质疑。 “太后应该还不知道,这一次伪明尽起二十万大军灭我大清其实只是顺带的,他们是要和更北方的沙俄打。” “您想……那沙俄岂是好相与的,奴才可是听说沙俄比我大清疆域最广阔时还要大!” “而且北方苦寒,伪明的士兵基本上都是南方人,绝对适应不了北方的气候。” “即便他们不败,也一定会被拖在北方,而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那些士绅现在就缺一面能把他们凝聚起来的旗帜,而这面旗帜非太后、皇上不可啊!”李鸿章再次跪伏于地,一脸的情真意切。 “这……!”慈禧太后有些意动,但又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 但她一时之间也搞不清楚。 “太后!” “时不我待,奴才现在就护着您出城吧!” “若是等伪明攻破了沈阳,占住城门可就来不及了。”李鸿章一脸的心急如焚。 “好、好!” “咱们这就走!” 听到逃跑,慈禧太后顿时反应了过来,别的什么事情都不重要,小命最重要。 至于要不要去和伪明作对……,可以先出去了再说! 很快,李鸿章就带着做了一定伪装的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有惊无险”的逃出了沈阳。 “李大人,我看外面那驾车的人面生的紧,那是谁?”慈禧太后坐在马车里越来越察觉到有些不对劲,不由问道。 “那是微臣招揽的人,都是信得过的!”李鸿章道。 “那我们下面去哪?”慈禧太后听出李鸿章语气有些不对劲,抱住同治皇帝的手不由紧了紧,问道。 “去山西!” “太后只管安坐就好,下面一切事务都由微臣来安排就是!”李鸿章道。 慈禧太后明白了。 她也是读过史的,知道什么叫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她和怀里才只有六岁的同治皇帝就是这样的天子,而面前的李鸿章就是曹cao。 如果李鸿章知道她心里的想法,一定一口老血就喷出来了。 就他也算曹cao? 他只是鱼饵而已,真正的曹cao在北平城里坐着呢! 人家是想要犁庭扫xue,借着这次大军北伐,中原兵力空虚的机会,来一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把中原那些不安分的士绅一网打尽呢! 如果谁真的经不起诱惑,以为有了满清皇帝这块招牌就想要起兵造反,那绝对会死得很难看。 时间过的很快。 眨眼间距离徐达大军北伐已经过去了一年时间。 这一年来整个北中国都是一片暗流涌动。 无数的小道消息在民间肆意传播,什么伪明的北伐大军被沙俄人打的全军覆灭了,什么沙俄人已经杀到东北了。 甚至更离谱的都有。 比如现如今流传最凶的一个传言,伪明的朱洪武其实是从明初一直活到现在的僵尸王,每到月圆之夜就要暴走吃人,北平城里的人已经被他吃掉了一半! 这些留言有的是朱元璋让锦衣卫放出去的,但更多的还是有人浑水摸鱼故意传播的。 至于为什么会放出这样的消息,朱元璋心知肚明。 他一直在推行的各种政策,比如清查土地,比如税收的重新厘定,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有人不想让大明好过啊! 而正好,他也不想让那些人好过。 他还要搞出更刺激的政策。 “土地归公,平均分配!” 这八个字朱元璋在明末的时候就说过,但那个时候他也仅仅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下大力气去施行。 一是因为他时间不够。 二也是因为在明末那个时代国家没有形成工业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管理、监督和维护这一政策的落实。 即便提出来了,估计要不了多少年也会形同虚设。 他可是太清楚那些士绅官僚钻空子的能力了。 但现在不同了。 明初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清末同样也在进行,甚至这边的进度还要更快。 因为这边人口更多,而且在沿海各地已经有了一些工业基础。 再加上这些建起来的工厂,和明初时一样有九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