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四十八章 辽东布政使司? (第1/2页)
文华殿外。 一位头戴翼善冠,身穿赤色盘领窄袖袍,两肩各绣有金织蟠龙,腰缠玉带,脚踩鹿皮靴,英姿飒爽,顾盼神飞的青年,在太监的带领下,脚步匆匆而来。 “陛下,太孙到了。” “宣!” 太孙脸上挂着笑容,沉稳的迈入了文华殿中。 恭敬跪下,拱手一拜。 “孙儿问,圣躬安。” 看着跪在眼前,乖巧懂事的孙儿,洪武帝脸上也浮现出了一抹笑容,放下了手上的朱笔,和蔼的说道:“朕安,太孙起来吧。” “赐座。” 坐到两个小太监搬来的檀木椅上,太孙抬起头看向了自家祖父,不知他为何突然召见自己。 洪武帝也不卖关子,让太监将彭克上书的奏本递给太孙。 “来,看看这份奏本。” 接过奏本,太孙带着一些疑惑便看了起来。 上千言,虽然字不算多。 但是内涵的信息量却一点都不少。 太孙一会皱眉,一会又喜上眉梢,脸上的表情因为这份奏本,异常丰富。 “这....” 太孙不傻,看完奏本的内容后,便知道,恐怕自家祖父又要考校自己了。 这种事情,过去两年没少发生。 “孙儿,对于彭卿的这份建言,你怎么看?”洪武帝微抬眼帘,平静的问道。 看着祖父那副看不出息怒的平静脸庞,回忆起祖父对河套的重视,太孙心里立马就有腹案了。 “回皇祖父的话。” “如若彭将军所言不虚的话,这建州确实是一块宝地。” “沃野千里,开发出来可为我大明东北方的大粮仓,供应九边征战!” “昔秦国得蜀中天府之国,进而一统宇内!” “如若我大明得河套与建州,区区北蛮,更是不足为据也!” 太孙明确的揣摩到了,自家祖父看到这份奏本,肯定是很喜悦的,对这个建议也很认同。 所以他立马拿出了秦国当年取得蜀地这个大粮仓,进而一统六国的事情来做佐证,称赞这份奏本。 果不其然,听到太孙这么说,洪武帝老怀大慰。 自家孙儿的战略眼光还是不错的嘛! 做皇帝,只要大战略的眼光没问题,能够把持住帝国的整体发展方向。 再辅以一些御下之策,基本上一个守成之君的位格是肯定有的。 不过,太孙的想法可不仅于此! 他盛夸了一番彭克的奏疏之后,却又话锋一转。 “不过,孙儿认为,彭将军的想法,有些偏颇了。” “我朝虽在边防要地单设都司,实行军民合一的统治。” “建州虽地处长城之外,三面皆化外之地,居住着多是茹毛饮血的野人。” “但是前有辽东都司和大宁都司顶着,并不会直面北蛮的威胁!” “彭将军建议于建州单设都司,此言不妥也!” “都司上可管军,下可管民,权利颇大,若是于北蛮接壤之边境,碍于北蛮袭扰,单设都司可为权宜之计。” “然建州之地,无大敌,隔海与山东相望,不管是陆路还是水路,都无直面兵锋之险。” “再则,既然要移民百万实边,那必然需以布政使司给予管理和统治。” “我大明,应在建州立三司,移百姓,明礼法,广教育!” “布政使司管民,按察使司主司法,都司管军,才可让民生发展,长治久安!” “军管,大不妥也!” 太孙句句皆发自肺腑。 他是真的对大明单立都司之策,十分不满! 中央集权的王朝,怎么能出现上可管军,下可治民,军政一把抓的部门呢? 这岂不是和唐时的藩镇制度无二吗?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若广建藩镇,日后必会酿成如唐末一般,诸镇不听调不听宣的大祸啊! 此祸根,与诸侯王之祸,不相上下矣! 然而,听到他的话,洪武帝的眉头却皱了起来。 太孙的想法,确实没错。 如若单设都司多了,恐有酿成藩镇之祸的危险。 大明除了诸省的都司和行都司之外,只有大宁、辽东这两个单设的实土都司。 并且都是处于长城之外,是前朝未曾占领过的土地上,才增设的。 但是如若再设一个建州都司。 那就有三个悬于长城之外,军民一体的都司了。 并且这三个都司还是连在一起的。 虽然朝廷都会分设不同的都指挥使。 但是如果三人合伙密谋的话,确实会对大明在山海关外的统治,产生很大的威胁。 现在他洪武帝在位的时候还好,谁都不敢蹦跶。 但是如果他宾天了,国主年少,诸侯王窥视,关外藩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