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章 南中种田篇 (第1/2页)
很熟悉的感觉,还以为在事故中早已遗失,没想到居然到了祝融手中。 不对!这不是他原来那本。 或者说,就算材质和字迹与他原来那本完全相同,但明显比他那本新多了。 不过想想也就坦然了,相隔两千年,不知道转经了多少手,变旧是正常的。没变得字迹模糊就算保存得非常好了。 祝融说是她爹给她的,祖传之物,已不知传了多少代了,反正到现在她们家已经没人能学会其术了。 但又是祖传之宝,不忍丢弃。恰逢祝融大婚,董随觉得刘瑁是天选之才,便将此书作为祝融的嫁妆带到了滇池。 刘瑁当然欢喜,有种失而复得的兴奋油然而生。 祝由,也称:祝由术、祝由科、咒禁科、书禁科、祝由十三科、中医十三科、天医等,是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上古真人所创,用符咒治病的方法。 但这本《祝由真经》却与祝由之术颇为不同。主要经过祝术的拓展,观察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而后延伸出催眠之法。 但是这个学科不好学,曾有好事之人得之,习得其法,专为不法之事,骗人钱财、***女。失去了创书人的本意。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被世人所不容。 此书也消失在了漫漫历史之中。 但从它延仲出来的媚惑之术却被传了下来。 “我会此术!”刘瑁抑制住内心的激动,翻了翻久违的宝贝,对祝融道。 “啊?夫君知道此书?”祝融蛮诧异的,这本书在自己家传了多少代她都不知道,她只知道自己家有好几代人都学不会此术。刘瑁从来没看过就已经会了。 “不知,吾曾于雒阳太学院中读书,曾翻阅过一些古籍。其中有一术为‘催眠’,与此术颇为相通。夫人,此乃奇书,为夫甚喜,多谢夫人相赠。”总不能说哥翻它二十余载,岂会不知? “夫君喜欢便好……” 缘分呐! 意外的收获。 …… 刘琦娶祝融,在南中可是大事一件,对未来的民族大融合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所以,滇池城中大摆宴席,宴客三日。 第二日席中,带来洞主既刘瑁的老丈人董随宣布将楪榆城归于刘瑁治下,带来全族归于汉治,迁出大山学习农耕。刘瑁当即以楪榆令任之。 银冶二十一洞总洞主杨颀宣布带领银冶全族迁出大山,响应刘瑁号召,筑新城银冶县。并挑选族人优秀子弟三千,随洞主之子杨锋追随刘瑁。 刘瑁当即宣布任杨颀为银冶县长,并于城中置考工坊,杨颀兼任考工令。为全郡打造农耕器械。 杨锋被任为别部司马,负责训练益州郡兵士。 好事连连。 其实在刘瑁娶亲之前,还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吴懿回来了! 走了几个月,吴懿带着兵士南下,丛林之中部落倒是不少,要说有什么成国的势力还真没碰上。 吴懿一直走到海边,才转向往西,到达贵霜境内。 这个时期的贵霜也处于战乱之中,吴懿没有深入,其中也因为语言不通不利交流而退了回来。 虽然如此,吴懿也已经收获满满了。带出去的丝绸锦帛非常畅销,换回了大量的金银财宝。 古印度半岛的确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 婚后的刘瑁变得忙碌起来,有带来洞和银冶洞的加入,刘瑁的实力大增。 因为刘瑁的大力推广,本来往年这个时候已经忙完秋收就变得闲下来的益州郡及周边几个宣告投向刘瑁势力下的百姓又开始了新的忙碌。 种冬麦! 对于南中百姓来说,冬麦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许多南中百姓吃过稻米,却很少有人吃过面制品。 虽然麦已经传入华夏数百年,却也仅在关中及北方得到了推广。哪怕在北方,面制品依然没有完全取代黍稷的主要地位。 麦子传到华夏之初是粒食的,而不象后世一样有那么多花样。 因为发酵技术还不成熟,包子馒头啥的也没有。面食在这个时候多用来做成饼、疙瘩汤等食物,北方地区已经有了面条。但这些东西在南中几乎没有。 别说是寻常人家,就算是大户人家要吃到面食,也只有通过与益州北部的郡县交易才能得到。 反正刘瑁重生于东汉末年一年以来还没真正吃过一顿面食。就算有面条,也不是麦面所制,而是用黍与糜制作而成的。吃个感觉,口感啥的根本无法与白面所做的面条并论。 刘瑁号召全民耕种冬麦的同时,也不忘了下令让处于无战事状态下的益州一万三千名士兵在训练之余进行军屯。 为了更加准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