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28章:朱元璋的改革 (第2/2页)
视同仁,桉情全部查清后,行贿者与受贿者均受同罪。在朱英入宫前,对待贪污的官吏采用酷刑,杀鸡儆猴,也是朱元章立下的雷霆手段。对于惩治贪官的刑罚,rou刑有墨面文身、剁指、断手、刖足、挑筋等。死刑有族诛、凌迟、枭首、弃市、“剥皮实草”等。真可以说,在反腐这块,自从大明立国之后,就一直围绕在朱元章的身边。朱元章为了加大反腐力度,设立了从朝廷到地方的监察机构,其组织之严,权力之大,都是前朝历代绝无仅有。在中央朱元章设立最高反腐机构都察院,将刑、检、法职能集于一身。不久又设置六科给事中,专事纠举弹劾六部中的贪官污吏。在地方上,除了有朝廷派遣的监察御史外,同时又在各省设按察司,掌监察之职。后来又设立“巡抚“制度,由朝廷派亲信重臣大臣到各地出巡,监察地方官吏。洪武十八年,朱元章向全国颁布了《大诰》,其中有一条新规定:今后布政司、府、州、县在职的官员,赋闲的官员。若胆敢“cao纵词讼、教唆犯罪、陷害他人,勾结官府,危害州里“。当地贤良方正、豪杰之士可将这些人抓起,绑送京师,倘若有人胆敢中途拦截,则枭首示众。朱元章开展雷厉风行的肃贪运动,历时之久、措施之严、手段之狠、刑罚之酷、杀人之多,为几千年王朝历史所罕见。詹徽闻言,立即回道:“以臣所见,这些曾经学子,心性不佳,为官上任后,在面对诸多诱惑之下,难以把持自身。”“所以才会枉顾陛下恩典,行触发律法之事。”詹徽不敢简单的回了一句,就马上闭嘴了。深谙从官之道的詹徽,心里头非常的清楚,在陛下如今的状态下,可谓是多说多错。况且他本身为吏部尚书,掌控天下官员升职任免。如果不是陛下信任,早就乌纱不保了。朱元章也没过于在乎,而是自顾自的说道:“曾经咱大孙,其实是跟咱提出过这个问题的。”“只是咱一直以来,并没有太过于放在心上,今日看了这丹徒县的情况后,后知后觉发现,大孙的说的,似乎极为在理。”詹徽适时道:“不知道太孙殿下出了何等妙计。”朱元章回忆了下说道:“大孙的意思在于,无论是地方县城,亦或是府城郡城,都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便是他的掌权者,在文武之上,几近归属于一人管辖。”“当失去了别人的钳制,大权在手时,太多的事情,就开始变得完全不同起来。”“若是心怀仁慈还好,若是心有邪念,则自然更为容易与一些地主商人,行官商勾结之事,同流合污。”“要想把贪污的风气,彻底的止住,那就必须要有人相互牵制,互为对头,最好分为三方,以三足鼎立之势,分割手中权力。”“如此一来,便可使其在违法时,有忌惮之心。”听完陛下的话,詹徽的心里隐约有些触动。和其他人所不同的是,詹徽是为酷吏,因为一些关系,并没有宗族朋党。像是举荐丹徒县知县刘秉元,那也是因为刘秉元此人,确实有才华在身。也正是因为这等缘由,所以朱元章对其在忠诚上,一直都是相当信任。詹徽本身的涵养,是非常之高的,除了有一些刻薄,性格有些阴险之外,不失为一个好官。吏部尚书詹徽的父亲名字叫詹同,在元朝末年于陈友谅手下任职。后来陈友谅死了,朱元章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因为那个时候非常缺乏人才,而詹同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朱元章赏识他的文章才情,而他也可以很好的贯彻朱元章一些思想,许多方面都让朱元章非常称心,是以朱元章对其一直很器重,很照顾。一直到老,朱元章对他的照顾也没有减弱。父子两个人都是吏部尚书,犹如东汉末年袁家四世三公让人赞叹。其实在詹徽的身边,几乎十二个时辰,都有锦衣卫的监察。包括那些仆从,下人,婢女,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是锦衣卫的暗子。甚至詹徽的某个侧室,说不定私下跟锦衣卫,也有一定的联络。主要是吏部尚书这个位置,手中的权力太重要了。历朝历代中,皇帝最为担忧的,就是官员之中的朋党勾结。而吏部尚书,是最容易造成这个情况的。中低层官员们的前途,几乎全部掌控在吏部手中,一旦吏部尚书有小心思,造成的影响,可谓是空气巨大。詹徽担任吏部尚书也有不少年头了,对于一些地方官员的情况,可谓是熟记于心。听到陛下说起太孙殿下的想法,詹徽心中不由拍桉叫好。“臣闻陛下所言,实为根治贪污之良药。”“在臣这边,见过太多的学子,是如何一步步的,走上贪污的道路,太孙殿下的话,几乎是直指核心。”“只是这地方之上如何分权,还是要多多考虑清楚才是。”朱元章点点头:“倒是目前已经有些眉目了,大孙所创办的治安司,便就是奔着这个方式去的。”“如今大孙正在巡查,正好也可以看看,现在这个法子到底有用无用。”“若是有治安司在的地方,贪污的现象大幅度的减少,那么便可以开始着手实行了。”“倘若即便是治安司介入,也未曾减少的话,那就得看看这贪污之源,到底是从何处由来。”“这样,你先去写个章程,也无须过高,先把县城的定下。”“把县城的一些官员手中的权力,重新来一个划分,详细的指定出来。”朱元章交代着说道。他要尝试着对县城的官员,进行一个改革。看看假若一个知县的权力,被分化之后,是不是真的有遏制贪污的效果。况且这个改革出来后,完全可以在大批的县城先进行尝试。效果不错,则全国推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