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3章 出难题! (第1/2页)
奉天殿外。 传呼太监遥呼传旨:“皇上有旨,传李景隆,铁铉,夏原吉进殿!” “李景隆,铁铉,夏原吉进殿!” 风尘仆仆的李景隆,铁铉,夏原吉三人,急忙向奉天殿而去。 奉天殿中。 文武百官,手持笏板,分列两旁。 李景隆带头高举着一份折子,铁铉,夏原吉在后,进殿之后当即拜倒: “臣,李景隆!” “臣,铁铉!” “臣,夏原吉!” “参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大手轻轻一抬,道:“起来吧。” “谢皇上!” 三人齐声回应,尔后站了起来。 “把折子拿上来。” 朱元璋的话音落下,身旁的太监急忙从李景隆的手中接过折子,转呈朱元璋。 朱元璋打开折子,看了起来。 众大臣都是屏声静息,有些个大臣忍不住偷看两眼上位的神色。 朱元璋看着奏折,脸上的笑意已经掩饰不住,将折子一合,对李景隆道:“李景隆,灾民都有粮食吃了?” 李景隆大声回道:“皇上赈灾粮款足额拨到臣的手上,臣按照皇上的法子,顺利购买到了粮食,灾民们领到赈粮,无不感颂皇上的天恩盛德。”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又问:“冲缺的河堤都修好了吗?” 李景隆朗声回道:“回皇上,十分坚固!” 朱元璋再次点头问道:“景隆,你们这一次赈灾,去了多少天?” 李景隆朗声回道:“一百零五天!” 闻言,朱元璋不禁有些动容:“三个多月了啊,这一次,你们三个辛苦了!” 李景隆连忙回道:“皇上心悬百姓的苦难,夙夕忧劳,这一次赈灾全仰仗皇上的运筹帷幄,臣等能够为皇上效力,是臣等的福分!” 朱元璋点了点头,提高了声调,对在场的文武大臣道:“你们刚才都听到,黄河这次大水总算顺利对付过去了,灾民没有饿死,河堤稳固,这是最大的政德!李景隆,铁铉,夏原吉三人赈灾有功,当赏!” “谢皇上隆恩!” 李景隆,铁铉,夏原吉三人再次拜下谢恩。 “吾皇圣明!” 一众文武大臣随后齐声高喝。 朱元璋咧嘴一笑,挥手道:“此次赈灾,最大的功劳不在咱!这一次,咱也是仰仗的别人!” 朱元璋并没有明说是谁。 但是在场的文武大臣,基本上都知道朱元璋说的是谁。 便是为朝廷提供明镜的那个人。 但是至于那个到底是什么人,在场的没有几个人知道。 除了傅友德,徐辉祖两个经手的人,还有刘三吾,他隐隐能猜到皇上背后那个人就是皇大孙朱雄英。 看着皇上脸上那掩饰不住的骄傲,刘三吾更加确定了。 真是皇大孙啊! 看来皇大孙被立为储君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刘三吾心中震惊的同时,也在暗自高兴。 因为立皇大孙为储,正合他的意! 朱元璋继续笑着道:“这一次,那人不仅为朝廷提供了明镜,还举荐李景隆,铁铉,夏原吉办理这个差事,可以说荐人得当,调度有方,灾区出现恶意哄抬粮价的事件,也是那人出的主意,所以呀,他才是这次赈灾最大的功臣!” 朱元璋的话,让在场的文武大臣大为震惊的同时,纷纷好奇,那个人到底是谁? 为什么皇上不把这个人推到台前来? 听皇上的描述,此人一如当初的刘基一样,帷幄奇谋,人莫能测! 而朱元璋越是不说出那人是谁,就越引发群臣的联想与猜测。 这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站了出来。 正是钱唐。 钱唐行了一礼,道:“陛下,上一次,是老臣错了!” 钱唐就是这样的人,够耿直! “上一次?” 朱元璋故作疑惑的看着钱唐,道:“什么时候,咱都不记得了!” 钱唐闻言,老脸微微一红,道:“就是……就是在奉天殿前,是老臣妄语了!” “哦哦哦——” 朱元璋露出恍然的神色,笑道:“你要不说啊,咱都忘记了,呵呵!” 钱唐面皮微微扯了扯,拱手道:“陛下,此人才学之高,令老臣汗颜,老臣,斗胆请陛下引荐!” 在钱唐的想象中,这样的人,必然是像刘基那样的世外高人。 他以前也是这样,虽名声在外,但誓死不仕元朝,直到朱元璋请他出山,他喜不自禁,想着用自己毕生所学,以济天下。 而现在这个将明镜献给朝廷,且出谋献策,而又不讲究任何回报的高人,正是他最敬佩的那种人。 不想,朱元璋却是笑笑,道:“现在还不是时候,等时候到了,咱自会将此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