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三章 再遭失败 (第2/2页)
吃遍天,而今天这招可不管用了。 耶律军的吃亏源于轻敌,牛千总想要再故计重施,耶律军不会傻到这种地步。 牛千总在胜了一阵后,选择了缓缓后退入谷中。 牛千总在退了一定的距离后,再次结阵,面对着耶律军。 而原来作为盾牌支撑的木架不便于移动,其上安插了各式农具及猎叉当成了临时的拒马。 耶律军这失败的一阵,让耶律军的副将非常的窝火与不甘心。 此时撤退吗?在损失了近三分之一士兵后,对牛千总所部几乎毫无损伤,这样就回去,显然耶律军副将担当不起失败的责任,搞不好掉脑袋也是可能的。 如今,牛千总后退后,依然信心满满地结好阵营,等待着耶律军的进攻。 耶律军的副将在权衡着是进还是退。 退,耶律军副将将承担罪责,脑袋不保,不可取。 进,有没有胜算呢? 刚才由于盾牌挡住了视线,未能发现盾牌后的支撑木架,现如今,牛千总撤退了,耶律军的副将看得真真切切,盾牌后没有支撑了,这样看来,发起冲击,胜算略大。 这样继续冲击,会不会还有埋伏呢? 从现状观察没有。 可不可以改变战法,采用骑射的办法打击对手的士气,最终击败对手呢? 不现实。 此处不是平原,耶律军想要通过二个马车的宽度,向对手采用骑射的进攻办法不可取。 平原之上,轻骑兵可以在冲到一箭地距离内后,向敌阵发起骑射,放箭后向两侧迂回,跑回本阵。 有弓箭的威力加上骑马的速度,可以给敌人打击,但只有二辆马车的宽度,这种战法不成立。 想要击败对手,只能是发挥骑兵的冲击力,冲垮对手的防守阵型。 只有二辆马车的宽度,虽然限制了自己正面冲击的宽度,但对手一但被冲垮,这样的撤退路径同样限制了敌人的及时撤退,拥挤之下会导致对手自相践踏而大败。 耶律军副将这样思考着。 反复的思考之下,耶律军副将侥幸地再次选择了冒险。 耶律军再次进攻了,首先还是清理冲击道路。 堆集在前进道路上的自家士兵的尸体与战马的尸体必须清理。 对手木架临时架设的拒马也必须清理。 耶律军在损失了一定的兵员后,终于清通了冲锋的道路。 随着耶律军的一声号令,耶律军轻骑再次发起了冲锋。 牛千总不再可能变阵了,他只能拼命地让阵后的弓箭兵阻挡着耶律军的冲锋, 耶律军冒着伤亡在冲击。 距离越来越近了,已经冲过了二十步的距离,只要再眨一下眼睛,耶律军便能冲到牛千总的士兵面前,耶律军胜利在望了。 可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耶律军再次遭遇了冲击的失败。 是什么原因导致耶律军的再次失败呢? 是陷阱。 有没有搞错,牛千总的人马不是安然通过,并后退了,怎么可能他们经过的道路上,还存在陷阱? 牛千总的人马能安然通过的地方,为何不可以有陷阱呢? 这就要谈到重量的问题。 牛千总的陷阱设置得非常的巧妙,人员能通过,而战马加了人员的重量就无法通过。这是经过了计算及多次实验后而专门为耶律军骑兵而设置的陷阱。 原本这儿就是一条由青龙山瀑布而形成的小河,牛千总稍微加了一点改造,就形成了一条埋葬耶律军骑兵的坟墓。 这也是吴铭轼的骑兵达到诱敌目的后,冲击到山谷口,便弃马而跑入山谷的根本原因。 冲击在最前面的骑兵失陷于陷阱之中,而跟随其后的耶律军骑兵来不及减速,齐齐地冲入了小河改造的陷阱之中,战马及士兵的尸体几乎填平了小河。 牛千总并没有放过这样的大好时机,弓箭兵乘着耶律军大乱,又是一阵乱射。 耶律军再次大败,输了第二阵。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第三百三十四章反胜为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