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左膀右臂【求月票/收藏】 (第1/2页)
乾清宫东暖阁: 朱瞻基身穿一件淡紫色夹绸衬底的五爪金龙闲居吉服,腰间系着一条白若截肪色泽如酥的玉带,正端坐御座之上,似笑非笑的看着侍立在一旁的张忠问道: “你可知道近日有许多人为李时勉求情” 张忠听了正准备回答,谁知司礼监太监金英急匆匆的走了进来。 “陛下,监察御史于谦正在宫门外请求面圣。”金英快速的瞥了一眼张忠,禀告道。 “他有说是因为何事吗?”朱瞻基沉吟片刻问道。 “似乎是因为翰林侍读李时勉进了诏狱一事。”金英小心翼翼说道。 “他们还不肯罢休吗?”朱瞻基不快道“朕将他们的题本留中,便是表明了态度,他们为何要忤逆朕了。” “于谦?”侍立一旁的张忠听了一愣,心中暗道“不会是那个被誉为救时宰相的于谦吧!” “那个在另一个时空,当土木堡之变发生,英宗朱祁镇北狩,大明王朝岌岌可危之际,挽大夏于将倾,成功击退瓦剌也先的民族英雄。” 正当张忠思绪纷飞之际,听到于谦这个人名的朱瞻基也有了反应。 “不过此人名字朕好像有点印象。”朱瞻基平复情绪,抬起右手慢慢摩挲着额头,陷入沉思,喃喃自语道“似乎杨士奇曾在朕面前举荐过此人。” “金英,你对此人是否有印象?”朱瞻基不确定的问一旁的金英道。 “皇爷,你没记错。”金英躬身道“杨士奇大学士曾经在陛下面前称赞过于谦此人,说他忠心义烈,有古大臣之遗风。” “原来如此。”朱瞻基迟疑片刻后吩咐金英道“朕准他面圣,朕倒要看一看,于谦此人到底当不当得起杨士奇的称赞。” “是” 金英连忙俯身应道,随即转身出去了。 “张忠,朕没看错的话,刚才,你听了于谦的名字,脸色顿变,怎么,你也认识他吗?”待金英离开后,朱瞻基看向张忠好奇问道。 “臣只是听过别人提及此人。”张忠徐徐说道。 “喔!” “是如何说的?”朱瞻基愈发好奇了。 “据说于谦此人曾在年少之时,便做过一首诗,以此明志。”张忠徐徐说道。 “你可还记得?”朱瞻基继续问道。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好像便是是此诗了。”张忠迟疑片刻后说道。 “要留清白在人间”朱瞻基喃喃吟诵后,不由感慨道“于谦不愧能得到杨士奇的称赞,此人以后若能一直秉持此志,朕必将大用他。” “是呀!” 张忠不由感慨道“臣听了此诗后,也不由对此人,生出敬意。” “嗯!” “你说得不错。”朱瞻基颔首表示认同 “咄咄” 一阵脚步声传来,便见金英领着一年轻男子走了进来。 “臣于谦,叩见陛下。”于谦刚一入殿,便连忙行礼如仪。 “起来吧!” 朱瞻基摆了摆手。 于谦这才起身站好。 张忠待于谦入殿后,便一直细细打量此人。 没办法,作为一个穿越者,张忠前世在课本上,读过此人的生平事迹。 当土木堡之变发生,明英宗朱祁镇北狩,国家即将倾覆之际,是于谦毅然决然的挺身而出。 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当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也是他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之后于谦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cao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这才得以安宁。 可以说“救时宰相”之名,于谦当之无愧。 前世的张忠每次读到此处,无不热血澎湃。 也感伤如此人物后来却没有落得个善终。 当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朱祁镇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朱瞻基同胞弟)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所幸后来明宪宗为其平反了,不过那时斯人已逝,也只能算作聊表慰藉吧! 待于谦起身,一直打量他的张忠这才看清于谦的容貌。 鼻梁硬直,眉角飞扬,尤其下巴特别方正,一抿起嘴来,整个面相顽若坚石,总体给人一种刚直不阿的印象。 “于谦,你请求面圣,可是为了迁都一事?”朱瞻基沉吟片刻后问道“你难道也认为朕应该迁都吗?” “臣认为不该迁都。”于谦直截了当的回道。 朱瞻基不由与张忠对视了一眼,两人对于谦的回答既有些许意外,又觉得本在情理之中。 “喔!” “你不妨说一说你想法?”朱瞻基不由坐直了几分,他对眼前的于谦又多了几分兴趣。 “京师在地理格局上来讲,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号为形胜。”于谦侃侃而谈。 “嗯!” “有道理”朱瞻基不由颔首示意“你继续说。” “此外,京师距离长城近,陛下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于谦继续说道。 “太宗皇帝就曾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