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勋二代_第二十五章:针对【推荐/收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针对【推荐/收藏】 (第2/2页)

界古代政治中并不罕见。

    但很少有国家出现像古代中国这样的现象,即宦官在政治生活中长期发挥重要影响。

    张忠是知道的,明朝宦官曾达到三个高峰。

    一个是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的王振,一个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刘瑾,最后一个是明熹宗朱由校时期的魏忠贤。

    而他张忠作为一个穿越者,是有机会见到那个叫王振的一代权宦的。

    “如今也不知那个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王振在这紫禁城的哪个角落里,自己何时会与他相遇呢?”张忠不由心想道。

    “自己要不要提前做些准备,让王振提早出局了。”张忠不由暗道。

    “但是这样真的有用吗?”张忠心中十分怀疑。

    因为这大明朝已经建国六十年了。

    从最开始太祖洪武时期,对宦官的警惕压制。

    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铸造铁牌,悬置宫门,明令“内臣不得干予政事,犯者斩”。

    到了永乐年间,永乐皇帝朱棣以武力夺取帝位。

    他担心官僚集团会有叛乱的事情发生,因此在中央设置东厂,专门监督官僚系统;在地方设置镇守太监,监督各地掌握军权的总兵官。

    宦官权势得以大幅增长。

    而且张忠更知道的是,就是在当下,在另一个时空朱瞻基会正式设立内书堂,并命翰林官专授小宦官读书。

    俗话说得好“宦官不可怕,就怕宦官有文化。”

    正是因为通文墨的宦官的出现,才有了秉笔太监,才让后来内阁把持票拟之外,司礼监掌握了批红权。

    所以张忠知道某种意义而言,宦官崛起是大势使然。

    因为除了朱元璋这样的开国之君,或者朱棣这样通过武力再造乾坤的铁腕君王。

    随着王朝发展,后世之君对帝国的掌控必然减弱,也因此会愈发依赖文官集团。

    但皇帝这种生物,天然的排他性,又让他们天生是怀疑主义着。

    正所谓帝王之道贵在制衡二字。

    当君王觉得文官势大,自己开始感到威胁,必然开始扶持另外一股势力与之抗衡。

    而在帝王看来,宦官这种家奴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没有了王振,或许会有李振,陈振什么的”张忠暗想道“但是没了王振,土木堡之变或许又是另一番结果了。”

    “看来这个王振自己还是不能留的。”张忠暗暗决定道。

    “你在想什么呢?”金英见张忠盯着自己神游物外,脸色数变,不由疑惑问道。

    “没什么”张忠讪笑一声,随即问道“交趾又叛乱了?”

    “是呀!”

    金英叹了口气,埋怨道“那些蛮夷不通王化,屡次作乱,如今陛下正发愁了。”

    “喔!”

    “知道是谁叛乱吗?”张忠问道。

    “据说是交趾俄乐县一个叫黎利的土官。”金英徐徐说道。

    “黎利呀!”

    张忠不由搜索起前世的记忆,关于朱瞻基放弃交趾,他大概知道是因为朱瞻基两次平叛所用非人,结果都被这个黎利击败了。

    正当张忠还在思量时,殿门被推开,杨荣走了出来。

    张忠看去只见杨荣双颐不丰而法令深刻,眼瞳不大而炯炯有神,给人一种上位者极强的威势。

    杨荣走过张忠身边,稍停下说道“小小年纪,在迁都废漕一事上能有如此见解,殊为不易,望你好好努力,不要坠了你父威风。”

    杨荣说完不待张忠反应,便踱步离开了。

    “杨大学士通晓边疆事务,与令尊颇为友善。”金英见张忠一副不明白杨荣为何要停下来说这番话,于是解释道。

    “原来如此”张忠不由释然。

    “你可以进去了。”金英招手道。

    “好”张忠点了下头。

    正当张忠准备踱步进入殿内时,只见小一宦官慌张的跑了过来。

    “如此慌张成何体统?”金英见状呵斥道。

    “老祖宗恕罪”小宦官撩起袍角朝地上一跪,回禀道“翰林侍读李时勉正跪在宫门外,他声称国有jianian佞,请陛下诛杀英国公之子张忠,以正朝纲。”

    金英听了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张忠,神色莫名,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而作为当事人的张忠则是一脸错愕。

    “我TMD招谁惹谁了,怎么就成了jianian佞,而且还要杀之后快”张忠腹议道。

    “翰林侍读李时勉是吧?”张忠恨恨暗道“小爷跟你没完”

    ps:今日刚签约成功,求点月票,谢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