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四章:迁都废漕【推荐/收藏】 (第1/2页)
乾清宫东暖阁: 朱瞻基端坐御座之上,在其下首,张忠正垂手侍立一旁,君臣两人正在奏对。 张忠飞快的瞥了一眼上首的朱瞻基。 见其人穿着一件玄色纻丝直缀,外套一件紫色褙褂,头上的那顶没骨纱帽,也是随便戴上去的,一看就是大内居闲的便服。 “朕听说军器监的大使黎澄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火器,其射程准度比起永乐年间的火器有了很大的改进。” 朱瞻基说到此处瞥一眼张忠继续说道“而据那黎澄说言,是得了你的指点,他对你可是十分佩服的。” “张忠,你也懂火器吗?”朱瞻基狐疑问道。 “臣只是纸上谈兵罢了!”张忠自嘲笑道“陛下是知道的,臣以前身体不好,无法外出,故多在家读书。” “嗯!” 朱瞻基点了下头,表示此事他也知道。 “臣打小便仰慕父亲能驰骋沙场,故十分喜欢听他讲战场之事。”张忠解释道“而父亲多有言即火器乃神兵利器,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很大。” “所以臣私下里多有看火器方面的书籍。”张忠徐徐说道“是故如今才对火器有了一番自己的见解。” “哎!”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虽然自幼身体不好,却也因此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学问,这也算有所得吧!”朱瞻基感慨说道。 “既然说到此事,臣有一言需禀告陛下。”张忠思忖片刻后说道。 “你尽管说来”朱瞻基颔首示意道。 “太宗永乐皇帝深知火器之利,并因此成立神机营,可谓见识深远。”张忠徐徐说道“臣敢断言,未来战争之关键,一定在火器之优劣。” “所以,臣斗胆谏言陛下,能给予军器局更多支持。”张忠俯首说道“好让他们能研制出更多的神兵利器,为国效劳。” “嗯!” “你所言极是。”朱瞻基颔首道“朕深以为然。” “既然你十分了解火器,不如也在军器局挂个名。”朱瞻基笑道“你与黎澄二人合作,早日为我大明研制更多的神兵利器出来。” “臣遵旨”张忠心中一喜,本来他就有意,借助自己前世的一些见识经验,让大明的火器快速发展,以求领先全球。 如今朱瞻基让他能在军器局挂个名,这样日后自己行事也名正言顺了。 “陛下,殿外杨士奇等大学士与六部尚书求见。”正当朱瞻基与张忠奏对之时,司礼监太监金英适时禀告道。 朱瞻基听了一手扶额,脸上露出为难之色。 张忠见状识趣的俯身禀告道“陛下与重臣商议国事,臣不便在此,请准臣退下。” 朱瞻基失笑摇头,摆手说道“无妨,朕与他们要谈的是迁都废漕之事。” “你可知晓此事。”朱瞻基继续说道。 张忠点了下头。 并且心想,我当然知道。 这迁都废漕可谓是这段时间以来,朝堂民间的热门话题了。 要知道,先帝洪熙皇帝在位时,迁都之意,十分明显,甚至不惜下诏京师各部门都称行在。 如今新帝登基,众人自然都想知道,这个宣德天子对迁都废漕一事是如何看的? “那么你认为朕该不该迁都废漕呢?”朱瞻基继续问道。 “我草,你问我?”张忠不由心中腹议。 “按理说是不应该迁都废漕的。” “但是吧!” “他张忠如今毕竟人微言轻,朝堂大佬的意见他不清楚,朱瞻基的心意他也不明白,如何能这样贸然的表态呢?” “还是稳一手的好。”张忠心中想到,随即便有了决断,俯身回答道“臣认为南迁为减负,北迁为戍边,两者根本无对错之别,只取决于陛下想要什么、大明想要什么?” 张忠回了一个模棱两可的话,又将话题扔给了朱瞻基。 “罢了!” 朱瞻基失笑摇头,转而对金英说道“宣诸臣入殿吧!” 金英领命出去了,不一会大学士杨士奇等人便进来了。 众人行礼如仪。 “关于迁都废漕之事诸位便议一议吧!”朱瞻基待众人行完礼后吩咐道。 “臣认为不应该迁都。”率先上前作答的便是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 “喔!” “爱卿,尽管说来。”朱瞻基神情一肃,徐徐说道。 “本朝自永乐十三年罢了海运后,南北物资运转多依赖漕运。” “而漕运七段,湖、江、浙等南三漕,白、卫、闸、河等北四漕。” “若朝廷迁都南京之后,必然废漕,北漕河几万官吏的安置将是个大问题,牵涉极多利益。” 杨士奇说到此处沉吟片刻后,继续说道“陛下初登基,皇位未稳,国家内部依旧有隐忧,值此之际,实在不该大动干戈。” 朱瞻基听杨士奇说到国有隐忧不由脸色一变,因为杨士奇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在此的众人谁不知他杨士奇说的隐忧便是汉王。 众人听了一时默然。 此时一向与杨士奇有宿怨的行在礼部尚书吕震上前反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