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章 建安(2) (第2/4页)
卫知道恩主身亡之消息后,就不再受统辖,各投新主。我在武昌,许慎统领在建业勉力维持,才安定慌乱的人心。 当时少主才4岁,徐大本来在蜀中进行谍报工作,闻知恩主身亡后,也回到武昌来帮我稳定局面。恩主去后,富春楼当然成为鲁班公主一人之产业,而许慎为了能稳定建业的暗卫班子,也效忠了鲁班公主。在鲁班公主的庇护下,建业暗卫继续运转。而我则负责武昌的暗卫工作。 就在我们都迷惘的时候,孙影统领出现了。孙影统领向我们出示了恩主的信物,并言要重新统合暗卫。 后孙影统领前去魏国将那些叛徒全部处死。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孙影统领将与叛徒斗争的这些人,集合起来建立了影刺。专门处理暗卫的叛徒和刺杀敌人。 而后孙影统领在洛阳重新建立了暗卫分部,又在襄阳也建立了暗卫分部。并带来了飞鸽传信的技术。后孙影统领言,以后必有人会接任恩主的势力,叫我们等待。接着将影刺统领的职位传给了那位鲁班公主的侍女。 我们得到了孙影统领的命令,于是暗中蛰伏。直到两年前,孙影统领叫我前去认识远达,并告诉我,远达是恩主指认的接班人。所以我才在确定了远达的身份和才能后,不遗余力的支持远达”。 黄寻听完张奂的话后,才知道所有前因后果。看来这事徐大也是不知情的,不然何必还要特地将张奂请来说呢。那么很明显,现在张奂完全是支持自己的。而徐大也是在自己和孙秀同战线的情况下,不会变心。赵达就更不用说了。 黄寻想到自己班底的忠诚,总算是得到保证了。接着黄寻就问道。 “张师,舅父的大志到底有多少人知情和参与”。 “暗卫的统领许慎、长沙太守谢景都是知道恩主谋夺荆州的计划的。只是恩主亡故后,许慎为了稳定暗卫的局面,选择隐在鲁班公主的手下。而长沙太守谢大人是恩主的心腹。 当年恩主就与谢大人谋划荆州之事,后孙影统领还专门去跟谢景商议了以后的打算。所以谢景是知道远达接班人的身份的”。 黄寻得知了这些消息后,又消化了一下接着问道。 “那孙协、陈表没有参与舅父的谋划吗”。 “孙协是恩主的亲兵队长,但是恩主知道孙协是个有勇无谋之人,怕他泄露,是以没有告知他。陈表乃是恩主费力结识的好友,所以不算自己人”。 黄寻知道这两人不知舅父之计划后,又消化了下,对张奂说道。 “张师既然把所有的情报都告诉了我,那我也对张师说明我的想法。舅父谋夺荆州以观天下形势的计划,我必要接手完成。到时我若得荆州,表弟就有了军事力量。若是孙权后人不贤,我便拥立表弟当这吴国之主,以报舅父之恩义。 黄寻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终极目标,张奂、徐大、赵达等皆看向黄寻。黄寻之姿态可谓大义凛然,三人当即向黄寻拱手,说道。 “远达既有此志,我等必跟随之”。 黄寻见彻底收服了这三人的心,也是心中欣喜,这样就完全打消了徐大的疑虑。 徐大的疑虑无非是黄寻借孙泰的势力自己成事。但是现在黄寻说得很清楚了,要拥立孙秀当皇帝。那么在吴国,孙秀身为宗室当然是有法统的,但是黄寻就没有自立的资格了。 当下黄寻与三人达成了共识,于是徐大接下来马上转变心态,为黄寻考虑了起来。 “先主公手下有一批精锐军队,但是自从主公身故之后,孙权就把这批军队划给了朱然统领。孙协不愿奉诏,于是在陈表的帮助下,带领一千主公嫡系人马前往夏口督孙奂麾下。 远达若要谋取荆州,那先主公的军队必须要回来。那都是主公从山越人中编练的精锐啊。赵达就是不愿在朱然麾下从军,故而脱离出来,像赵达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现在远达身为建安县尉,无战事在身。正可以让赵达前去招纳,这些脱离军队的主公旧部,以充实军队。他们都是沙场老卒,必然会让我军战力再次提升”。 黄寻觉得现在自己是建安县尉,正是没有战事掣肘之时,当下便让赵达前去招纳以前的同袍。徐大知道赵达寡言少语,怕不能将黄寻的身份说清楚,于是也要和赵达同行。 张奂也说道:“我在武昌也庇护了一些军中逃出来的旧人。如今既然远达已立志,我便回武昌让他们也来加入”。 当下三人议定之后,马上动身。 黄寻见徐大和赵达同时离开,这对于自鄱阳从军以来,黄寻还是第一次班底一个没在。但是黄寻觉得这也正是锻炼自己的时候,遂决定再次起兵剿抚山越。 自从黄寻讨灭洪氏,祖宾也归附朝廷之后,梅氏、常氏当然畏惧。但是光畏惧也不行,该抵抗还得抵抗,于是两族联姻。 本来以前两族为了生存下去,都是跟洪氏联姻的。但是洪氏被灭之后,两族成了建安山越的龙头。两族吸纳了洪氏的残部,又派人在洪氏原领地内建立了一座邬堡。为了挡住吴军的进犯,梅氏、常氏派出族中最能打的勇士坐镇。 梅氏的统领名叫梅成,常氏的统领名叫常俱。二人合兵三千人镇守此地,阻挡黄寻继续向山越腹地进军。这三千军可谓是山越仅剩的能战之军,其余的就是些老弱妇孺。 徐大走之前将徐四留下,辅佐黄寻探听情报。徐四打探到梅氏、常氏的情报后,返身报告给黄寻。黄寻觉得还是先摸清敌人的底细再做战略计划,遂命人请来祖宾商量作战之事。祖宾来到后,黄寻问道。 “如今我部休整完毕,准备再行剿抚山越。我请问祖校尉,这梅氏、常氏究竟谁为大,哪部兵为多”。 “梅氏、常氏以前皆是洪氏之从属。我祖家与洪氏争地之时,此二族虽从洪氏麾下,但皆顾惜自身实力,只是派出少量兵力扰乱我祖家。所以二族实力未有损失。 后黄县尉速行袭破洪氏,二族趁机吸纳洪氏残部,壮大自身。但是究竟谁更兵多,我倒是不敢下断言”。 “近日我部下探知梅氏、常氏在洪氏领地内建立邬堡以拒我军,而领兵者名叫梅成、常俱,不知祖校尉可识得此二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