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 祈祷词 (第2/2页)
源。只不过这里的逻各斯不仅仅是指说话,而是指比例。万物按照一定的逻各斯构造而成,这种事物之间的比例恰恰是数学探讨的对象。” “自然学的研究者对逻各斯难道不会十分在意吗?因为它意味着‘尺度’。如果自然学家可以发现万物起源、生长和消灭的尺度,那他一定会说这是最完美的自然知识。” “至于爱智者,我们所说的逻各斯既不同于前面几种,又和他们大致相容。因为我们不仅仅是在说话,而且是在用理性说话,在一定的尺度上合乎一定的比例说话,它不仅仅是为了说服别人,而是为了探求这个尺度本身,这种说话的目的是为了真理。” “你们听到了我与克洛毕卢斯的对话,我有意说服他吗?似乎他现在也不怎么信服我,尽管他一直无法回答我的问题。但我的目的并不在此。不,说服他绝非我的目的。” “我的目的是通过这次对话,展示给所有人,如何用语言探求真相,那就是将对话双方的话语结合起来,通过论辩而达到更高层次的认识,这种手段便叫做辩证法。” “现在,你们还在怀疑‘逻各斯之主’是什么隐秘的邪神吗?当我们高呼‘啊!逻各斯’(Ologos)或者‘逻各斯的神’(toulogoudios),或者‘神的言语’(toudiilogos),那表达的不全都是一个意思吗?那就是原告一直在用来攻击卡布里亚的‘神谕’啊!” “因为我们或者希望达到真理,或者希望认识真相,或者仅仅是让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于是我们便向神祈祷:神啊,赐予我逻各斯的力量,让我说出符合神谕的话!这哪里是什么邪神呢?又有什么神秘呢?” “如果有人怀疑这样说话的人在暗中崇拜着什么外神,那不如去问问路上那些满嘴说着‘赫拉’的乡下人,问问他们,是想要对着赫拉祈祷,还是仅仅在赌咒发誓?或者有人的口头禅是‘该死’,你们不会就因此认为他是普鲁托的信徒吧?” “所以,事情到这里已经清清楚楚了,逻各斯之主并不是什么外神,也不是引入城邦的新神,更不是不能公开谈论的邪神。”柏拉图向着听众们摊手说道,“它是一个我们呼唤的名字,它代表了我们的希望,仅此而已。” “事情的真相竟然是这样吗?”亚里士多德听到了柏拉图的发言,不由得产生了惊诧之感,他看到周围的学园众人也都恍如隔世。越是了解智术和哲学的人,在此时越是陷入了沉思,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疑问:柏拉图说的是真的吗? “咚咚!”主席台上的法官再次敲了敲桌子,“被告辩护人,请你回归主题!你需要的是为被告的渎神行为做辩护!” 原告席上的克洛毕卢斯也如梦方醒,他赶紧说道:“是的!被告的行为是否渎神,并不在于他是否称呼了某个名字,而是他没有使用城邦应有的方式祭祀神灵,这是不虔诚的表现!” “克洛毕卢斯,我猜想你是个聪明人,能够从纷繁复杂的话语中找到重点。”柏拉图在长篇大论之后依旧保持着与庭审开始时相同的语气,“按照你的说法,卡布里亚的行为是不虔诚的。那么,什么是虔诚呢?” “虔诚当然就是如神所说的那样行事。”克洛毕卢斯斟酌良久,说出了一个自认为不会出错的答案。 “如神所说的是什么呢?”柏拉图笑了一声,“你经常听到神说话吗?” “当然是按照城邦典籍的记载和神庙祭司的口谕。”克洛毕卢斯说道,“这是无可置疑的。” “那好,按照你的说法,虔诚就是按照习俗做事,对吗?因为在我看来,祭司们说的也成为了城邦习俗法律的一部分。” “你可以这么认为,当我们没有规矩可以遵守时,就应该遵从习俗行事。” “那么城邦的习俗又是怎么来的呢?祭司自然不会把方方面面的大事小事都说出来,我们也不会随时去请求神谕,不是吗?” “习俗的神圣在于这是符合神的要求的。”克洛毕卢斯大声说道,“它延续了上百年而仍然有效就是明证!” “让我来问问你吧,学识渊博的克洛毕卢斯。”柏拉图压低了声音,仿佛循循善诱,“你听说过克利斯提尼吗?” “当然,雅典议事会的创立者我们谁不知道!” “在克利斯提尼改革之前,雅典根本没有十个部族,城邦议事会也没有五百人。那么,在这之前,关于这些事项的习俗和现在是一样的吗?” “按你的意思呢?” “你为什么不肯正面回答我呢,我们都知道,这是明摆着的。”柏拉图继续问道,“那你一定知道伯利克里吧,这位人物距离我们尚不到百年。” “当然,这是雅典著名的执政者。” “十分正确。多亏了伯利克里,我们今天才能在法庭中辩论,是他让雅典公民法庭成为城邦最高的司法机关,不是吗?” “你这是明知故问。” “那么,在他改革之前,雅典关于司法的习俗与我们如今一样吗?” “照你的意思,想来应该是不同的。” “对啊,你终于肯正面回答我的问题了。”柏拉图高兴地说道,“听听看,如果说延续城邦的法律习俗就是虔诚,那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无疑就是最不虔诚的人了,但我们现在还在纪念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改革也是符合神意的,他们的改革得以成功,就是因为这是被神所喜爱的!”克洛毕卢斯反驳道,“这是对习俗的补充,而不是违背!” “很好,我非常需要一位聪明的对话者,这样我们都会省力一些。”柏拉图说道,“我曾经听一位长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一件事情,到底是神喜爱它而使它成为虔诚的,还是它本来就是虔诚的,这才让神喜爱它呢?” “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是说,习俗的变革是因为这种变革受到神的喜爱,因而是虔诚的,还是说在它被神喜爱之前就已经被认为是虔诚的呢?” “当然是因为神的喜爱才使之变为虔诚的。” “那么,神的喜爱如何体现呢?你说,习俗得以成功延续至今,说明了它受到了神的喜爱。那么,可不可以说,成功就是神喜爱的标志呢?” “一件事情得以成功,当然是因为神在支持。” “好。那么回到卡布里亚的例子,你说了那么多,都没有说明这一点:卡布里亚的战役是不是获得了成功呢?他胜利了吗?” “他……他胜利了。” “所以他得到了神的支持?” “这我可不能保证。” “你自己刚刚说过啊,一件事情得以成功靠的是神的支持。我想众位陪审官的记忆不会那么差,就连片刻之前的语句都记不清?” “这……” 柏拉图面对着张口结舌的对手,发出了致命一击:“所以,卡布里亚获得了胜利。按照你的说法这就证明,神喜爱他的所作所为。这不就说明了,他的行为毫不渎神,反而是极其虔诚的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