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48章:提审李原(二合一章) (第2/2页)
之后景泰元年,中宗又令刘安督率涿、易二州各军防御,以阻止瓦剌南侵,结果阮伯山这位公公都受不住了这位,明知景泰帝不喜欢宦官干政,也大胆弹劾刘安玩忽职守,不修边备。 但比起刘安,景泰帝更加警惕宦官乱政,便把这件事搁置不管,让刘安溜过去了,过两年还恢复了他的爵位。 但等朱见济过来,刘安就不能蒙混过关了。 考成法一出,这人立马被免了官职。 碍于当时景泰帝还在,朱见济总得给他爹几分面子,所以也没立马办了刘安。 等自己登基了,刘安就迎来了追责,跟武英侯家差不多,除了头上的爵位之外,家产基本被罚的见了底。 因为这个事儿,广宁伯家里还爆发了剧烈冲突—— 刘安本是第一任广宁伯刘荣的第三子,大哥顺位承爵,结果英年早逝没有子嗣,按照顺序,应该由同样早逝的二哥之子刘瓘承爵,但由于刘瓘年纪小,爵位就落到了刘安头上。 现在刘安年老,刘瓘长大,理当把爵位还给侄子了。 结果刘安死皮不要脸,嘴里说着“叔叔给你当家不容易”,手上就写了封奏疏,请求朱见济让自己的儿子承爵,还在奏疏里疯狂的用朱见济跟他爹的例子暗示,可以说智商和情商已经拉低了整个家族的平均值。 朱见济没搭理他。 毕竟跟傻子过不去,容易显得他也不正常。 事后,叔侄二人也算撕破脸了。 随着刘安的历史遗留问题被皇帝翻出来处理,要整治一些尾巴翘起来的勋贵,广宁伯家门败落,双方关系更加恶劣。 如今刘安死了,只怕刘瓘他们得拍手称快。 “死了就死了,让礼部那边给他定个谥号就行,至于爵位,就让刘瓘继承了吧。” 皇帝不在意的摆摆手,接着就让人把李原带上来。 披头散发,面容消瘦的李原被压着跪在地上,身上的囚服倒是挺干净的。 很明显,关押他的人在卫生方面非常注重,以免会臭到皇帝。 “你就是李原?” “不错!” 叛军头子颇为骄傲的挺了挺胸膛,虽然迅速的被人摁了下去,但其中桀骜,朱见济还是感觉到了的。 不过他并不在乎。 乾圣天子只在乎一件事。 “刘通之后,朕让人去荆襄严加行政,圣旨下了六次,白莲教蛊惑人心,也强化了对这些邪教妖人的控制……可朕还是不懂,为什么去年你一闹事,还会有人响应?” 要只有李原这堆残余分子,荆襄的二次暴动是起不来的。 如果规模没到一定地步,柳承庆也不会被朱见济派出去解决这件事。 乾圣朝已经十一年了,提出要解决荆襄流民问题,也有十一年了,总不能还没化解主要矛盾吧? “哼!” “你是皇帝,是天子,自然不懂咱们老百姓为什么要造反!” “大胆!” 随侍在旁边的厂公阮伯山当即一瞪眼,呵斥李原的出言不逊。 眼角余光还注意着皇帝的脸色,只要朱见济有一点点的不悦透露,自己立马下手,给李原喂一顿好的。 好在朱见济没有让他动手。 他朝着李原点点头,只是让他继续讲。 “不就是被你带着你手下的那堆当官的,逼的活不下去了?” 李原本来抱着必死的心,想着砍头之前骂两句皇帝过过瘾,结果就见面前的年轻天子面不改色,仍旧端坐着手扶腰带,还让他继续骂。 既然如此,李原可就不客气了。 朱见济听到他说“官逼民反”,当即摇头否认,“朕可不是率虎食人的暴君!” “朕登基以来,均田赋缓户籍,安置流民,还时刻叮嘱百官行事爱民……你这话,讲错了。” 李原呵呵一笑,“那陛下可太看得起自己了!” “您坐在京城皇宫里,外面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您一道圣旨下去,下面人怎么做的,你知道吗!” “我看你连那边米多少钱一石都不知道!” 朱见济又否认了,“朕知道,湖广之地的米价,是一两银子七石左右。” 永乐朝时,南京那边的米价便是一两银子七八石,折合后世七八十斤左右。 但朱见济接手的大明朝有了小冰河期,湖广地区在眼下开发程度还不足东南,所以努力了十几年,才勉强让那边的米价,赶上永乐朝。 好在朱见济考虑到流民除了种地外,眼下还没有多余的收入,便再三减免了湖广赋税,让老百姓实际享受到的口粮,并不比别的地方差。 至于江南富庶地区,米价则是迎来了新低,加上国外进口的大量粮食一般都是先往沿海地区投放,所以有些地区的粮食价格,已经有了唐朝时候的影子,一斗米几钱几钱的算,还需要朝廷去调控一下,以免出现“谷贱伤农”的事例。 …… 李原被朱见济的话哽了一下,随即一哼。 “你知道又怎么样?” “米价再便宜,也架不住吃的人多!” “当地的官老爷总有新法子来折腾百姓,土财主也插一手,你一口我一口,割rou都不够他们吃的!” 朱见济听了若有所思,“朝廷有考成法,也有监察御史外出巡视,地方的按察使总不能也毫无作为……” “要真如此过分,你们怎么不报官呢?” “报官没用!”李原振振有词。 结果朱见济又打断了他的话,“也对,你是个逃犯,当然不敢报官。” 虽说朱见济在搞定刘通的时候,就放话出去“只诛首恶”,但李原作为刘通手下大将,本身就是个值钱货儿,抓起来交给朝廷,仍算一份大功劳。 “算了,不跟你浪费时间了。” 朱见济看了眼李原被他多次打断技能,涨红了的脸,让他也别发泄情绪了,赶紧的把该说的重点说出来,免得到了刑场上,还嚷嚷着自己冤枉。 于是李原倒了很多东西出来。 比如当地官员翻来覆去的抓人去服徭役,说是修路,结果修来修去还是条裂痕无数的泥巴路。 比如得知荆襄土地有一定时间的免税权后,跑过来买地的那些地主。 还有在朱见济推广官绅一体纳粮时,为了逃税漏税,官绅们故意找来一堆对国家政策丝毫不知的田间小人,骗他们说要把田低价卖出去,或者串通当地官府,修改黄册记录。 等朝廷测量土地的人一走,就把田强行夺回来,反手还给自己赚了一笔外快。 …… 这些,还是李原这个出身不高的流民头子所知道的。 到朱见济这样的地位,更能从其中品出一些额外的味道。 比如反复修路,谁给批准的? 当地的水利局官员全死了? 跨界囤地的地主没荆襄的户口,怎么占了流民的免税部分? 谁帮官绅改的黄册? 如此蒙骗老百姓,为什么没有人上报? 他的六道圣旨,隔年就发一次,怎么就没多大作用呢? 光是简单想想,朱见济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