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六章 尘埃未落定 (第1/1页)
文官们在担心,大明朝堂会因为五军都督府轮值内阁,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争斗。 这些年,尽管皇帝因为北征诸事,对武将极为看重。但因为有内阁的存在,总掌朝政,朝廷里基本也都是由文官们作为话事人的。 但是现在…… 未来…… 谁会是大明朝堂的话事人? 担心和不满之余,文官们对太孙能将最后的监督权,层层叠加交给都察院、刑部、内阁掌握,还是稍稍的松了一口气。 至少,现在在内阁班子集体背刺大伙的前提下,能拿到监督权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反观武将这边,平日里少有心思的他们,此刻却有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心思想法。 有官阶品级低的,在心里默默的计算着,自己得砍多少颗北元贼子的人头,才能入主五军都督府,也好到时候去那内阁班房里走一走看一看。 品级足够高的,如朱勇、张辅、徐景昌等人,则是在思考着其中之利弊。 毋庸置疑,但凡这一次五军都督府轮值内阁,京察大明军队的事情定下来,锦衣卫将会获得空前大的权利。 以前,锦衣卫是悬在文官们头上的一柄刀。 现在,这把刀也将要挪到武将们的头上。虽然这把刀只有京察的时候,才会出现。但谁知道,这日子长了,这把刀还能不能收得回去。 几位大佬对视了一眼,不由的看向先前一直沉默看戏的汉王、赵王两位王爷。 东宫,原本因为太子的原因,朝堂大半的文官是心系东宫的。 现在,只要这事定下,他们这些人无论如何也几乎是要被打上东宫的烙印。 到时候,这两位爷还拿什么和东宫去比? 朱高煦不是傻子。 他很清楚,自家这个大侄子弄出来的事,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到时候百官敬重,无论文武,都紧密的站在东宫一方,他当真就没有任何的可能了。 他想要站出来出声反对,但是却被身边的老三给死死的拉住。 朱高燧脸色阴沉,因为太过用力,嘴唇一片煞白。他死死的盯着老二,默默的摇着头。 朱棣将朝堂上的一举一动收在眼底,沉吟之后看向胡广:“首辅,如何看?” 首辅大人摇摇头,又点点头,让人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年迈的首辅大人,看了看这庄严无比的奉天殿,又看了看对面已经满怀期待的帝国武将们,再看看身后愤懑不已的同僚学生们,最后看向了挺直不屈的大明皇太孙。 首辅大人开口:“老臣以为,太孙所思所想,已是老成。” 这就是认同的意思了。 若这不是在奉天殿上,不是在皇帝面前,不是与对面的腐儒们在一起。武将们,几乎就是耶的喊出来了。 朱棣点点头,再次开口:“三位爱卿,怎么看?” 这是问杨荣、金幼孜、杨士奇三位内阁大臣的。 杨荣、金幼孜、杨士奇三人出班,抱着笏板低头弯腰:“臣等与首辅大人一样。” 大明姓朱! 当那场争吵到最后,皇太孙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内阁班房中立马陷入寂静。 然后,皇太孙带着胜利的笑容,走出了内阁班房。 杨荣三人目光向下,眼帘下垂,说完话便默不作声。 胡广同样抬着因为年迈而僵硬的脖子,艰难的看向大殿最上方的皇帝。 他的脑海中,依旧在回荡着皇太孙当日在内阁里说的最后那句话。 胡广到现在已经看得清楚了,皇帝若是不赞同皇太孙的谏言,一开始就会严厉申斥并作出拒绝,而不是让朝廷再议。 皇帝的心思,早就有收拢兵权,往内阁掺沙子的意思了。 忽然之间,胡广觉得自己是真的太老了,老到已经不能揣测出皇帝的心意了。 他在想,自己在这内阁首辅的位置上,也已经有些年头了,是不是该往年轻人们顶上来。 毕竟,杨荣他们的才能不比他差,而且更加的年轻,更加的富有活力。 龙椅上,朱棣得到了内阁全体肯定的答复,便再也没有理会那些目光绝望的文官。 这个世界上只有聪明人和蠢人两种人。 聪明的人看到江面有鸟,会诵读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蠢人,只会说‘卧槽,好大的鸟!’。 同样的,偌大的朝廷里,自然也有聪明人和蠢人。 聪明的人,这个时候便不会说任何的话,而那些蠢人欲言又止、心生不满的模样,就显得更加愚蠢。 朱棣心里的一个小本本上,已经将那些,到这个时候还没有看清状况的家伙的名字,给一一记录了下来。 “内阁稳重,所思所想皆为大明。 朕无有不允! 五军都督府轮值内阁,入直文渊阁,大明军队纳入京察之事,交由内阁商定相关事宜,梳理成文,明发圣旨颁布天下。” 皇帝到最后,还是将事情给按在了内阁身上,从不表明他心中所想亦是如此。 听到朱棣最后肯定通过的话,朱瞻基双拳紧握,让虎口出的肌肤血色全无。 从脚后跟到小腿,再到大腿,一直到整个脊梁骨,都在不停的颤抖着。 于是,朱瞻基用更大的力量,来压制着这股不受控制的力量。 他能感受到,自己的血脉在不断的膨胀,呼吸也越来越急促。 这是脑袋缺氧的表现。 有一只温润的大手,悄无声息的握住了朱瞻基已经出汗了的手。 他微微转头侧目,就看到父亲带着微笑的脸,双眼弯弯的眯着。 平静的眼神,却给了他一股巨大的力量让他逐渐平复下来。 “如今,你终于知道施政之艰难了吧。” 父亲的声音很低,低的连空气都没有惊动半分。 很是平和,好似就连杀红了眼的疆场敌我双方,都能平复安静下来。 朱瞻基几乎是控制不住,就要去抱住老父亲。 “这是你第一次站在这里提出政见,但却不是最后一次,往后你更要坐在这里颁布政令。 你得牢记,他们无论怎样争论,也无论是为了什么,你都得听着。一个人的想法和能力,终究是有限的。” 朱瞻基默默的点点头,他很清楚其实这一次他是靠着身边这位大明太子爷的面子,才会让文官们不敢太过驳斥。 也是因为皇爷爷的存在,才会一开始没有引起军方的剧烈震动。 同样他也取巧,让文武双方都得到了好处。只不过是,谁的好处多一些,谁的好处又少一些。 但无法反驳的是,这次锦衣卫获得的好处最多,文官们获得的好处最少。 武将们能轮值内阁,真正的站在大明权力巅峰。 而文官们,头顶上多了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阁老,但也多了一个监察军方的权利。 算是扯平。 但,却有辱斯文! 文官们前仆后继,几乎是死而后已都要维护的斯文,必然会令他们在接下来的大明政治活动中,对朱瞻基及军方展开报复。 可是,朱瞻基同样在等待着。 将这些自诩斯文忠良的人,给一下一下的最终拍进泥土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