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_479 给你个眼神自行体会(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79 给你个眼神自行体会(求订阅) (第2/3页)

天平、加热搅拌台,以及各种药品、试剂;

    有机旋涂手套箱,主要传入加热匀胶机、刮涂机器,以及加热搅拌台;

    钙钛矿旋涂手套箱,主要传入普通匀胶机、以及加热搅拌台;

    没办法,集成了加热功能的匀胶机只有一台,就优先配给了有机光伏团队。

    对此,魏兴思表示组里的仪器费用已经见底了,打算再去龚远江那边打打秋风,再PY一台加热匀胶机过来,等项目经费申请下来再还给他们。

    最终,耗费了小半个下午的时间,许秋他们终于让三联排手套箱得以正常的运转。

    剩下的工作,就是制备标准器件、摸索加工条件,尽早的把让整个器件实验室正常的运转起来。

    有机光伏器件的摸索任务被许秋交给了莫文琳,他则返回401S学生办公室,开始自己的工作,也就是撰写Y2-Y5的文章。

    这四个Y系列材料,许秋不准备水太多文章出来,他打算参照邬胜男的做法,投两篇AM级别的文章。

    其实,性能最佳的Y4体系,效率可达14.6%,如果努努力的话,把效率再做高一些,或许有机会冲击《自然》大子刊,不过许秋没有这样做,理由和邬胜男也是类似的,他手里都有18%效率的体系了,现在只想把这些前期工作快速的处理掉。

    最终,许秋的规划是Y2的体系发一篇,Y3-Y5的体系发另一篇。

    其中,Y2用的是ICIN端基,相当于是标样;

    Y3-Y5的端基采用的是ICIN的三种衍生物,相当于是进一步的优化,从故事上也是讲得通的。

    说起来,在假期的时候,许秋本来是打算写文章的,可后来他忙着冲刺效率去了,就没有时间动笔写。

    不过,现在的许秋,哪怕是写AM这个级别的文章,对他来说,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在数据齐全的情况下,差不多一个星期就可以写出来一篇,并完成投稿。

    ……

    两周后。

    江弯522实验室方面的运转一切正常,并没有出现之前魏兴思预想中停工一个月的事情发生。

    甚至,在莫文琳第一次做标样器件的时候,她惊讶的发现器件的性能,居然比之前的最高性能都要高。

    为此,莫文琳还找到许秋炫耀了一波:“许秋,这批H22:ITIC标样器件的效率我做到了10.57%,比之前你报道的最高值都要高呢。”

    许秋笑而不语,给了个眼神让她自行体会。

    其实,标样效率变高,不止是因为用了联排手套箱的缘故,也和课题组内有机光伏器件的加工工艺日渐完美有关。

    对于偏向应用科学的材料学,和物理、数学之类的基础学科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后者的话,如果给出一个正确的证明的过程,那其他人都可以把这个证明过程给重复出来。

    可对于前者来说,就算给出一个最优的材料,其他人如果工艺做不好,也是白搭。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个体系,不同课题组报道出来的性能结果,可能会有较大差别的原因。

    就比如,许秋把性能最好的,效率可以达到18%的L6-Cl:Y20体系告诉一个小课题组。

    这个小课题组得知了这个体系后,想要摸索出16%以上的效率,可能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效率想上18%,就得看缘分了。

    另外,孙沃、吴菲菲他们重复不出来锡基钙钛矿12%的效率,也是这个原因。

    同时,许秋偷偷帮课题组优化好实验条件的事情,并没有选择声张,而是深藏功与名。

    除了不想暴露系统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许秋也不知道其他人得知此事会怎么想……

    魏兴思可能会比较开心,搬了一次实验室,并没有对实验进程造成太大的影响,只是让学生多放了两周假,稳赚不赔。

    而实验室里的其他人,如果没有调试好实验条件的话,还可以名正言顺的划水,假装自己在摸索实验条件,实验失败也可以有借口找。

    现在,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干活了……

    除了实验室的事务以外,关于宿舍方面的事情,院系和江弯生活园区的沟通结果已经出来了。

    园区方面同意这学期开放若干个名额,让包括材料系在内的八大理工科院系统计需要变更宿舍的学生名单,然后统一安排更换宿舍。

    不过,学生一学期只有一次统一申请机会,而且变更宿舍后,原则上两年内将不再允许宿舍再次变更。

    许秋估摸着,园区一开始估计是不想松口,毕竟换宿舍对于园区来说,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而且吃力不讨好。

    后来园区可能是在学校红头文件,以及各大院系的压力之下,被迫妥协,但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不允许二次变更宿舍。

    最终,课题组内的研究生,除了段云和陈婉清外,其他人都换了寝室,从邯丹搬到了江弯。

    段云和陈婉清他们现在基本上不怎么出现在实验室了,因此也就懒得折腾换宿舍了。

    搬家的工作,和之前许秋从本科升入研究生时是差不多的,行李打包好后,学校统一帮忙运送。

    现在,许秋已经开通了江弯宿舍的门禁卡,归还了旧钥匙,领取了新钥匙,并住到了江弯的新寝室。

    江弯这边的寝室,在之前建设的时候,主要是为法学院本科生设计的,并没有考虑到将来会涌过来一大批理工科的研究生。

    因此,房间结构和许秋本科时的寝室类似:四人标准间,中间是空地,两侧摆了四个上床下桌,还带有一个用于晾衣服、放置洗衣机的阳台,房间大小比本科寝室还要大一些。

    如果四人间住四个研究生的话,宿舍条件会比邯丹校区那边差上许多,学生大概率不会愿意。

    但如果按照邯丹校区那边研究生的标准,也就是硕士生两人一间,博士生、博士后一人一间,来安排宿舍的话,又会出现宿舍资源不足的情况。

    最终,园区采用了折中的选择,那就是男硕士生三人一间寝室,男博士生两人一间寝室,女硕士生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