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_475 比自己弱的人都在努力,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75 比自己弱的人都在努力,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求订阅) (第2/3页)

实际的厚度,可以直接进行优化,所以比较节省时间。

    而且,对自己课题组内部的研究也没什么影响,只要找到最佳的条件,并一直沿用即可。

    不过,如果把文章发表了出去,可能会导致同行们很难重复实验结果。

    像是蒸镀传输层、电极的话,其实倒还好,因为这些对于器件性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膜厚差10%-20%,最终效率的绝对数值,可能也就差0.5-1%,其他课题组还是可以大致重复出来的。

    但如果是一些关键性的实验cao作,存在问题的话,那想要重复出来就很难了。

    现实中,确实也存在使用第三种方法的课题组,有些可能是故意想模糊实验条件,也有些可能是无意的。

    比如,张三是做有机合成的,他要合成某种化合物,参照了一篇文献。

    文献中说:“某个反应要在常温中剧烈搅拌过夜,然后……最终得到化合物3。”

    结果,张三实际重复了一遍,发现最终合成出来一了烧瓶的渣渣,点了个板,发现上面全是点,喜提一根“糖葫芦”。

    张三分析原因,发现发表这篇文章的课题组在咖喱国,文章发表日期是在夏天,而自己是在国内北方的一所高校实验室做的实验,且现在处于冬天。

    同样是“常温”,对方文献中可能是30摄氏度以上的常温,而张三自己实验室就算开着空调、暖气,常温可能也只有10-20摄氏度……

    别小看这10-20摄氏度,对于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中,温度是在指数上的,换言之,如果温度相差10摄氏度,反应速率通常会相差2-4倍。

    而且,大多数化学反应是存在活化能的,必须要外界给予的能量达到一定临界条件,才会让反应发生。

    另外,“剧烈搅拌”也是一个相对模糊的词,到底转速.m.算剧烈呢,还是1000 .m.算剧烈呢,这都很难说的清楚。

    最后,“过夜”也比较模糊,从第一天早上7点投反应,到第二天晚上7点结束反应,一共反应36小时,这属于过夜;而从第一天晚上7点投反应,到第二天早上7点结束反应,一共反应12小时,同样属于过夜。

    “常温”、“剧烈搅拌”、“过夜”都属于比较常见的模糊表达,如果为了准确,比较规范的写法,应该是“某个反应要在30摄氏度,.m.搅拌下反应24小时,然后……最终得到化合物3”。

    与之类似的情况,李四是钙钛矿的,他要重复一个实验现象:“某种钙钛矿薄膜在空气中放置24小时,不会变色”。

    结果,李四也是重复不出来,他发现自己做出来的结果,二维钙钛矿薄膜从手套箱拿到空气中,出来不到五分钟就由黑变黄了。

    最终,李四分析原因,发现发表文章的课题组位于空气湿度比较低的城市,而自己实验室的空气湿度比较高,同样是“空气中”,不同地方的空气也会有所不同。

    除了标定江弯蒸镀仪器外,许秋还设计合成了一系列Y12材料的衍生物,包括Y13、Y14、……

    其中,Y13、Y14对应于端基的修改,也就是将Y11、Y12中的ICIN、ICIN-2F端基替换为ICIN-M、ICIN-2Cl。

    Y14的性能最好,与J4给体结合,得到的基于J4:Y14体系的器件效率,最高可达16.41%。

    说起来,自从学妹合成出来J4后,课题组里关于聚合物给体材料性能方面的优化,基本上已经陷入了瓶颈,难以找到性能更好的体系了。

    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不论是J系列、H系列给体材料,它们可供优化的反应位点太少了,基本上都已经被优化到了极致。

    想要取得器件性能上的突破,就必须做出比较大的改变,开发出全新的体系。

    而想要做一个全新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基于现有的已经优化到非常好的体系,去找寻新的体系,大概率只会让自己的性能越做越差。

    以现在非富勒烯受体体系为例,ITIC系列开发出来这么久,许秋也就只找到了一个Y系列受体材料,能够全面优于ITIC系列,其他很多体系都扑街了。

    但即使这样,Y系列材料也不是全新的,它的端基还是沿用了ITIC系列的ICIN衍生物。

    因此,在给体材料选择方面,许秋打算还是像之前投稿《科学》文章的叠层器件中使用“外援”一样,从同行们那边找一些合适的给体材料,用于自己的Y系列受体体系中。

    毕竟,现在国内国际上做有机光伏的课题组不说上百家,几十家还是有的。

    自己都带领团队合成出来了ITIC、IDIC、IEICO系列的受体材料,J系列、H系列、PTQ系列的给体材料出来,其他人总该有些声音吧。

    总不能自己一个人把所有的工作都包圆了,那也不现实。

    人的想象力和思维总是有极限的。

    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再是当初牛顿、爱因斯坦时期,那个“一人就能够照亮整个世界”的时代。

    现在能够做到如此闪耀的人,背后都是有一个大的团队在支撑,不论是什么行业,ZZ家、企业家、科学家都是一样的,想成就大事业,单打独斗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实,有很大部分的原因,也是因为牛顿、爱因斯坦他们那个时候,精英太少,普通民众太多。

    现在全民普及教育,也让人人都有呈现伟力的机会,个人伟力的时代基本上是翻过去了。

    比如,相对论这种放在当初没几个人能看懂的理论,搁在现在,就算是键盘侠出来都能说道几句:“啊啊啊,光速不变……”、“一切的惯性参考系都是平权的巴拉巴拉”……

    这也能够看的出来,总体上,社会还是进步的,蛋糕总会越来越大。

    但为什么现在还是会出现,包括国内内卷、国外躺平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呢?

    其实就是蛋糕增大的速度,赶不上人们欲望膨胀的速度。

    换句话说,之前人们吃不饱,穿不暖,人们追求的非常简单,只要吃饱穿暖就够了。

    现在人们都能吃饱穿暖了,要的东西就多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