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四章:赵岐和解关东 (第1/1页)
赵岐到达关东,是在初平三年十二月。 他之所以会来,是因为这一年的四月,吕布受王允离间之计,为一婢女而诛杀了董卓。 那个废少帝、杀太后、迁都长安、杀戮大臣、残害百姓、专制朝政、僭越不臣、祸害天下的乱贼,终于死于非命,被夷三族。 随后,王允主持朝政,吕布接防长安,两人一文一武共辅天子。 本来是个不错的局面! 但王允自恃功高,吕布又骄傲自满,两人自始至终貌合神离。 五月,王允错囚蔡邕,至其冤死狱中,天下士人对此议论纷纷,他自己的威信也一落千丈;王允又在处置董卓旧部的事情上反复无常,以致西凉军士各个惶恐,最终李傕、郭汜在贾诩的撺掇下反攻长安。 而后六月,王允死社稷、吕布走关东。 攻占长安后的李傕、郭汜虽自封扬武将军和扬烈将军,但毕竟资历不够、底气不足,二人又有分权之弊,相较于董卓的专横跋扈和王允的独断专行,他们对政局的掌控能力明显欠缺,朝中文武对他们也颇有微词。 而那位鼓动他们返回长安的贾诩,既拒绝了封侯的好意,又推掉了尚书仆射的任命,反而乐呵呵地去当了个负责选拔人才的闲散尚书,算是主动避开了政治的旋涡。 所以大乱之后的长安,反倒因为没有过于强势的独裁人物,而出现了短暂的文武相互牵制、相互忌惮的微妙平衡。 朝廷的秩序,似乎可以重建! 及至七月,献帝亲自下诏,授太傅马日磾和太仆赵岐以特使符节及临机全权,命他二人出使关东,抚慰天下! 所有人都明白,此举意义非凡。 一方面,这是光明正大的向天下人宣示,朝廷已重新步入正轨,诸侯应停止相互征伐,共同听命于朝廷;另一方面,不甘被挟持的天子是在暗中寻找能够忠心辅助朝廷、可为汉室依仗的诸侯力量。 马日磾和赵岐深感使命重大,细研天下局势后,认为有实力的关东诸侯无外乎刘表、袁术、袁绍和公孙瓒。 此时刘表和袁术正因为孙坚之死而紧张对峙,袁绍和公孙瓒则在为争夺冀州而大打出手。 他们觉得,只要和解了这两处争端,天下安定便指日可待! 为尽快达成使命,两人商议分头出使。 马日磾决定直奔南阳,调解刘表和袁术的矛盾,而赵岐则东出冀州,劝和袁绍与公孙瓒。 两人一出函谷关便分道作别,相约一年后长安再聚,届时一同回禀天子。 马日磾以耄耋之躯弃车骑马,一路往南,半刻也不愿耽搁。 赵岐则坐着大车缓缓西行,一路宣示天恩,劝化百姓,似乎对袁绍和公孙瓒的事并不着急。 从长安到甘陵,赵岐走了五个月,直接从夏天,走到了冬天。 虽然费时过多,但到冀州之日,却正是时候! 袁绍和公孙瓒经过连年累月的鏖战,皆已是强弩之末,之所以还在咬牙死扛、互不相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少一个调停的人,少一架下楼的梯。 所以,听闻赵岐带着朝廷旨意到了冀州,袁绍立刻撤军二十里,并亲自率众远迎,曹cao也带着心腹将领飞奔百里而来,大礼参见。 公孙瓒闻讯,虽不便亲身前往,但同样撤军二十里,以示对天子使者的尊敬。 甫一露面,赵岐便成功让双方撤军停战! 这让几乎所有人都开始期待,期待赵岐能化干戈为玉帛,彻底结束这场血腥厮杀。 但赵岐成于老谋,失于深算。 他认为,袁绍和公孙瓒战成了均势,暂时看不清谁会胜谁会败,和解方案偏向任何一方,都必然导致另一方的强烈反弹。 那就不是和解,而是拱火。 可是,不偏不倚的折中方案,又岂是短时间能找到的? 所以他泛泛而谈,说的全是天下如何如何、天子如何如何、社稷如何如何、百姓如何如何等等大道理,却绝口不提罢兵的具体方案。 赵岐希望先试探一下袁绍和曹cao二人的底线。 这当然不能劝和! 数万将士性命!百万百姓祸福!千万银钱粮草!可不是大道理能轻易摆平的。 袁绍和曹cao听了一肚子官话,实际利益没捞到一点,自然非常不悦。于是表面上继续与赵岐虚与委蛇,暗地里却将他晾在了一边,同时,谋划两军并进,要用战场上的战果来给赵岐施加压力。 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袁绍和曹cao的两路大军从不同的方向朝着平原开拔。 公孙瓒岂会袖手旁观? 平原可是他最重要的战略支点,无论如何,他都要全力守住! 而且,他还必须在袁绍和曹cao两军合流之前,主动向袁绍发起进攻,以争取各个击破! 龙凑大战,不可避免地爆发。 一战,公孙瓒大败亏输。 袁绍虽胜,同样损兵折将。 赵岐身在袁绍军中,自然能切身体会此战的惨烈和军士的绝望。 以及那似有若如,却又始终萦绕在耳边的,百姓的哀嚎! 赵岐悔不当初。 他原本见袁绍和公孙瓒都对自己恭敬有加,认为他二人忠心可鉴,必定能同时拉拢,为朝廷所用。 所以最好的结果就是他们被自己的道德感化,或者良心发现,就地罢兵休战,将实力保存下来,为朝廷征讨不臣。 没料到他二人转头就战在了一起,致使三万多将士血洒疆场。 这可都是朝廷想要依仗的生力之军!就这样白白消耗在毫无意义的乱战之中,委实可惜可叹。 而后,两军又围绕平原展开激烈攻防,那一封封军报,无不诉说着战场的惨状! 天子命赵岐和解袁绍和公孙瓒,现在,事实与期望正好相反,他俩打得更厉害了! 然后,赵岐才开始认真谋划和解方案! 所以,打归打,谈归谈。 赵岐每日都会和袁绍见面,也每日与公孙瓒书信往来,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终于逐步摸清了双方的真实底线和期望。 现实和使命同时压迫着赵岐,让他不得不行使“临机全权”,代天子拿出和解方案,哪怕这方案将会是大胆的、僭越的、武断的。 赵岐,代天子诏! 诏令袁绍、公孙瓒、曹cao、陶谦等就地罢兵,并即日撤往所属驻地!同时就关东格局作出安排,并颁封赏令! 袁绍接诏非常高兴,除拜奉帝命外,还备下厚礼,并派军士护送赵岐西归; 曹cao和陶谦更是毫无二话,接诏后上表颂天子之德,而后拔营撤军。 连苦大仇深的公孙瓒也遣使拜领诏令,并有亲笔书信给袁绍,以示和解。 “赵太仆以周召之德,衔命来征,宣扬朝恩,示以和睦,旷若开云见日,何喜如之?昔贾复、寇恂亦争士卒,欲相危害,遇光武之宽,亲俱陛见,同舆共出,时人以为荣。自省边鄙,得与将军共同此福,此诚将军之眷,而瓒之幸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