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4章 希望 (第2/2页)
喜过望。国事艰难,开销巨大,如此一来,户部不仅不需要掏银子,反而有进项,户部库房,又可以有些存货了。 “傅卿,张献忠、罗汝才反于湖广,其舍河南、湖广而入陕西,这三路现有兵力多少,能否剿灭流寇” 崇祯看向新任的兵部尚书傅宗龙,转移了话题。 这位老臣,中正刚直,倒是位干臣,可以倚重。 “陛下,臣已经核实过,河南、湖广、四川三路,官军人数近十万,应该可以御贼。” “谢卿家,你们吏部,可否拟好督师的头衔” 皇帝追问,吏部尚书谢陞赶紧上前一步,肃拜道:“陛下,杨阁部剿寇,可以督师之名。” “好!” 崇祯轻轻拍了一下御案,目光转向杨嗣昌,眼中都是暖意。 “杨卿家,联以“寇”乱,要烦卿远行,督师湖广,联实不忍卿离去,这朝廷也需要卿家坐镇啊!” 谢陞、傅宗龙等人都是暗暗羡慕。皇帝对杨嗣昌,可谓是宠爱有加。 “谢陛下圣恩。微臣实不称职,致方内多儆,仰廑宵旰,咎皆在臣。蒙陛下宽宥而用之,臣敢不竭驽骀之力,继之以死。” 杨嗣昌心中一热,上前肃拜,红了眼眶。 “不要动不动死不死的,朕要你平平安安,将来回归朝廷,还有大用。” 杨嗣昌慷慨激昂,崇祯也是感动,他微微沉吟,转移了话题。 “卿家督师湖广,行军以何者为先” “大军难以遥控,容臣驰至裹阳,再条陈方略。不过,兵事烦琐,倚监军以办“寇”,湖广之地,其人多不可用。” 杨嗣昌的话里意思,崇祯听的明白。杨嗣昌是要朝廷委派一督监,以表其忠心。 谢陞、傅宗龙等人暗自赞叹。杨嗣昌果然是深思熟虑,每一条奏沉都是让皇帝放心,怪不得可以简在帝心。 果然,崇祯脸色和蔼,点头道:“军中将领,卿可自择贤者,不必上报。” “谢陛下,贤者如张克俭、宋一鹤皆可入选。” 杨嗣昌肃拜道:“大军南下,粮草先行,可用江南一户部司官催运粮草辎重即可。湖广总兵左良玉虽败,其人有大将之才,兵也可用,当进为平“贼”将军。请陛下恩准。” 崇祯朝兵事连连,总兵泛滥,但总兵带上将军头衔的,不过寥寥几人,一个平贼将军,已然昭示朝廷对左良玉的信任。 或许,这也是朝廷对这些骄兵悍将们不得以的妥协。 “都依卿家。不过,王泰屯田有功,粮草饷银上,可以依助于他。” 崇祯对于自己的爱臣,还是一如既往的信任有加。 崇祯示意了一下,王承恩立刻走了出来。 “杨嗣昌留下,其他各位臣子退下!” 其他朝臣退下,平台上只剩下了杨嗣昌和崇祯臣子几人。 “微臣谢陛下圣恩,臣受君命,必当呕心沥血,早日剿灭流寇,以报君恩。” 杨嗣昌跪了下来,重重叩头,情真意切。 “起来吧!国事艰难,卿既如此,联复何忧啊!” 崇祯摆摆手,温声细语,王承恩上前,把杨嗣昌扶了起来。 “卿督师湖广,所有流寇都可以赦免,只有张献忠曾惊扰祖陵,决不可赖,其余剩抚互用。” 崇祯沉吟了一下,缓缓开口,一旁的王承恩立刻上前,杨嗣昌赶紧跪下,王承恩拿出圣旨,读了起来。 “……杨嗣昌督师湖广,圣上赐杨嗣昌黄金百锭、丝衣四套、斗牛衣一袭;赏功银四万两、银牌一千五百副、上好丝绢各五百匹,佩以督师辅臣大印,拨剿饷五十万两……” 王承恩读完,杨嗣昌三呼万岁,颤颤巍巍站了起来。 崇祯亲自拿起酒壶,倒满酒杯。 “杨卿,朕敬你一杯!” 杨嗣昌赶紧接过,君臣一饮而尽。崇祯示意了一下,王承恩手捧黄封立于桌旁。 “辅臣督师,事不常有,朕今写数字赐卿,以壮卿行!” 崇祯接过黄封,递给杨嗣昌,杨嗣昌跪下接过,大声朗诵了起来: “盐梅今暂作干城, 上将威严细柳营。 一扫寇氛从此靖, 还期教养遂民生。” 杨嗣昌念罢,不由得心潮起伏,难以抑止,边哭边拜。 “微臣谢陛下天高地厚之恩!” 盐梅,比喻国家栋梁之材,细柳营乃汉王之虎贲,皇帝借用典故,对他倚重之情溢于言表,怎不令他感激涕零。 “陛下,王泰所奏番薯、银元之事,陛下要作何处理置” 尽管要南下督师湖广,杨嗣昌心里,还是心忧国事。 “王泰有才,希望不是小才。” 崇祯微微一笑,憔悴的脸上,难得地泛起一丝年轻人该有的阳光。 “陛下,相比之下,河南巡抚李仙风,庸碌无为,倒像是浪得虚名……” 杨嗣昌轻声说道,崇祯微微一笑。 “杨卿,你去河南,见了王泰以后,宣读朕的口旨,让他准备好辎重粮草事宜之后,和高名衡一起进京面圣。朕倒要看一下,他在河南搞这么多事情,是不是真的是为国为民。” 许多人,他曾寄予厚望,但无一例外,都是名不副实,大失所望,希望这一次,这个王泰能是个例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