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章 绸缪 (第2/2页)
王泰恍然大悟,他看了看王二,狐疑道:“王二,你怎么看起来怪怪的,发生了什么事情” “没什么,公子!” 王二避开了王泰的眼神,赶紧开口。 “公子,我把杨先生请进来” “请他进来吧。” 王泰点了点头。过年过节,别人主动上门,自己当然不能拒绝。 “王公子,过年好,恭喜你了!” 杨先生进来,一袭青色半旧棉袍,依然是风度翩翩。 “杨先生,过年好,不过这喜从何来” 王泰示意杨先生坐下,笑着问道。 “公子荣升陕西团练总兵,岂不是一件大喜之事” 杨先生的话,让王泰哈哈大笑。 这杨先生,果然是个奇人。王泰刚荣任陕西团练总兵,他便立刻得了信息, “先生,请喝茶!” 王泰微微一笑。他喜欢这样的洒脱人,如果能再热血一点,愤世嫉俗一些,更会让人觉得他的可爱可敬。 “刚才从外面进来时,看公子所练之兵,人人英武不凡,隐隐透着一股杀气,让人不寒而栗。公子练兵,尽得古人精髓,在下佩服!” 杨先生说着,打量着眼前的王泰,目光炯炯。 他屡试不第,耗尽家财,数年来游历大江南北,南至闽粤,北至塞外,天下之事,见者甚多,可这王泰练兵,别出心裁,让他耳目一新。 若是大明天下如王泰练兵,又何惧区区内忧外患,南寇北虏 “练兵之法,不过在于饷银充足,军纪森严,训练得法,然而最重要的,则是培养将士的荣辱感,提升他们的地位,恢复将士的尚武之风。” 王泰轻描淡写说了几句,看着下面的杨先生,笑了笑。 “现在最重要的,是让将士们吃饱饭,百姓吃饱饭,只有吃饱了饭,这兵才能继续练下去。” 要不是明末天灾人祸,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百姓没有吃的,李自成凭什么起事国事又何至于糜烂如此 “那以公子所见,怎样才能让百姓吃饱饭” 杨先生目光扫过王泰,眉头一皱。 他倒是想看看,这个王泰,到底能说些什么。 “杨先生,我所做的一切,先生看在眼里,又何必再问。只是我位卑言轻,不能推到一省乃至数省之营田屯田,否则……” 否则什么 大明王朝到了如此地步,只能是施以雷霆手段,大刀阔斧,披荆斩棘,若是再因循守旧,只怕历史一如既往,步步滑向深渊。 “在下想问公子一句,公子所做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杨先生放下手中的茶杯,看着王泰,正色说道。 “为了救救农民,为了我大明王朝,我华夏文明!” 王泰面色渐红,似乎动了感情。 “我堂堂天国,威仪四方,万国来朝,竟然落得今日之境地,为蛮夷戎狄肆意凌辱,天朝国威何在威仪何在” “王公子,想要振中华声威,谈何容易” 杨先生摇了摇头,冷冷哼了一声。 “士大夫纸醉金迷,党争不断,空谈误国;官军缺饷疏练,腐烂不堪,难当重任;民风萎靡,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嗷嗷待哺……” 杨先生微微一顿,看着王泰,又是冷冷一笑。 “王公子,你难道真的以为,凭你一己之力,仗着张名世和孙传庭的庇护,开垦些荒地,种些粮食,就可以挽这大明王朝的天倾吗?” 王泰心头火起,这不是抬杠吗?难道说,什么都不做,才是智者所为 不过,这杨先生的话,倒是让他心里一动,不种些粮食,可以种些什么 “杨先生,知易行难,若是空谈,只会误国误民。在下不才,养活了十几万流民,已经是殊为不易了。” 杨先生脸上一红,站起身来,肃拜了一下。 “王公子至善至仁,在下佩服之至!” 王泰微微一愣,随即笑了起来。 “杨先生,你今日前来,不光是给我拜年的吧?” 二人四目,都是哈哈笑了起来。 “王公子,你一年功夫,创下了好大的基业。在下今日前来,是想在公子门下,讨一杯水酒喝的。” 王泰微微点了点头,想起那些历史上的事情,心头微微一跳。 “杨先生,听说你曾游历大江南北,广东和福建可否去过?” 杨先生微微一愣,随即点了点头。 “公子,广东和福建东南沿海,在下曾经逗留一两年之久。不知公子想了解些什么,直接相告就是。” 王泰抬起头来,看着杨先生,目光中的急切显露无疑。 “杨先生既然游历广东福建达经年之久,那你可否听说过或见过一种农作物” 杨先生站起身来,肃拜了一下。 “公子,请你明言就是!” 杨先生下去,吴盛和王二从后堂出来,都是一脸的rou疼。 “公子,又是几千两银子,你真是舍得啊!” “公子,你就不怕这杨先生一路南去,卷了银子,再也不回来吗?” 王泰微微一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然相信了他,还有兄弟们保护,就坐等消息吧!” 几千两银子,相对于将来要顾及的大业,又算得了什么! 给杨秦杨先生的红包,就是百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