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0章:诗集? (第1/2页)
来人正是长乐公主李丽质,皇后和李世民的长女。 “jiejie,外面冷,快随我进屋。”高阳拉着李丽质的手笑着说道。 “嗯......” 李丽质淡淡的说道,不经意间流露出淡然、柔温柔的神情。 她先是和高阳说了几句话,随即便看到了后面的秦寿,脸色霍然变红,象征性的笑笑对他行了一礼。 这一笑百媚生,加上加上冷艳精致的五官,白皙无瑕的肌肤,犹如经历岁月洗涤,越发清新不可抗拒的魅力。 不禁让秦寿再次愣住了,不禁趁势瞅了一眼。 嗯! 人不大,肩膀也不宽,规模却不小。 见大姨子和玲儿进屋,秦寿本想跟进去,可一想岳母、大姨子、玲儿见面定然想说点女人的话题,自己进去不合适,不由转身。 算了,大姨子来了,去做点吃的吧! 门内 李丽质和长孙皇后见面欣喜不已。 “母后!” “丽质,快到母后身边来!” 殊不知,他刚离开,门帘就掀开了,从里面探出高阳的头,随即又掩住。 长乐见状有些不解的问高阳道,“meimei,你这是在防着他?” “哎,不是防着他,而是他现在还不知道父皇和我们的身份,到现在我也没敢告诉他......” “可这终究是瞒不住的” “是啊,这事儿还是早点说出来的好。”长孙皇后的病情已经基本上好了,面色红润了很多。 高阳搓着小手,“可郎君似乎对驸马有些排斥,我担心......” 有几次拉住窗帘之欢后,高阳也曾想向郎君坦露真情,但最后却不了了之。 李丽质不禁摇头,表示难以理解。 “怎么这么热?嗯?这......” 李丽质突然睁大了双眼,愣愣的看向四周,后知后觉的看着四周的青翠欲滴的绿植,甚至还有一个透明“宝石”中游动的鱼。 不禁一下子傻了。 她惊异的看向长孙皇后,然后又看向高阳,眼神发直。 长孙皇后笑着对她说道:“这个叫暖房,是寿儿专门为母后做的,你这身子弱,母后便想着让你过来住一段时间。” 李丽质惊叹不已,眼中尽是小星星,心中对于这妹夫不由心生好奇。 “你和冲儿最近怎么样?” 李丽质正摸着鱼缸的手猛地停了下来,眼神也陡然黯然下来,“母后,女儿想和长孙冲和离。” “啊?” 你说啥? 长孙皇后猛然抬头看向长乐,“这......你不是在说笑吧?可千万别吓母后!” 高阳也是一脸懵逼,目光中充斥着难以置信。 李丽质苦涩的说道:“母后,我意已决!” “不行,不行,这绝对不行!” 高阳闹和离就算了,长乐也闹和离?这算咋回事儿? “母后,和离书都已经写好了!”李丽质红着眼眶掏出一张纸道。 “你......” 就在这时,秦寿敲门而入,对着三人说道:“岳母,玲儿,那个......大姨子,吃饭了!” 众女顿时不再言语。 秦寿看着有些异样的气氛,不由一怔。 怎么个情况? 随即他看到了桌上的一张纸。 李丽质想收起来,却已然是来不及。 秦寿有些诧异的看着桌上的“盖说夫妇之缘,情深义重,论谈共被之情,结誓幽远。前世三年结缘,始配今生夫妇.......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愿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媚,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山归山,路归路.......” 这是? 休书?和离书? 虽然有些绕口,但来大唐这么久,这东西他还是能看懂的。大意无非就是说三生修来的缘分,今生结为夫妻,又说夫妻不和,互生怨恨,六亲不愿.....既然走不到一起,那不如把你放归还于人海,各自欢喜。 秦寿眼神异样的看着岳母,然后又看了看大姨子,咽了一口唾沫。 怎么个情况,大姨子写的和离书? 不至于吧? 他打眼看去...... 此时的李丽质脸烫的要死,从脖子红到了耳根。 尼玛! 自己好像撞破什么事儿了。 不过,啧啧......大姨子人长的好,这字迹也真是隽秀啊! 人美,离个婚都搞的这么美? 哪儿像后世盖个戳子就妥了,还写的这么好,而且这和离书写的,字句美好,情深缱绻,比后世的离婚协议强了不知到几万倍。 ...... 饭桌上,众人都知趣的没再提这件事儿。 秦寿下厨做饭? 这让长乐诧异不已。 莲藕炖排骨,还有炒了几个相对清淡的菜。 而长乐第一次吃到秦寿做的饭,入口不禁神色异样,鲜美的味道充斥口腔。 让人沉沦! 很快,便收不住嘴吃的满脸霞光。 她不禁多看了秦寿几眼。 怪不得! 能这么细心的建造暖房,还能低下身子下厨做这么可口的饭菜, 她突然有些明白,为何高阳meimei会这么在乎他。 而秦寿此时却觉得大姨子面色潮红,似乎不太对劲, 之前玲儿说大姨子身体不好,不会也是遗传岳母的气疾吧? 如此说来,得赶紧问问盐矿的事儿了! ....... 而李世民君臣几人离开酒楼之后再次回了甘露宫,君臣几人以大唐科举制度我架构,根据秦寿的建议再次进行了一番讨论。 商量到后来,李世民召集群臣齐聚太极殿。 这毕竟是关于国运的事情,岂可儿戏,于是群臣针对科举的问题,再次商议。 期间李世民、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分别表述,包括所考科目,录用人员,防止作弊,考官隔离,考官会比,如何进行考生搜检,糊名、誊录......都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即便如此,过程也不是一番平顺,士族高门为首的人不断的出来唱对台戏,但是大势所趋,他们的反对终究徒劳。 从正中午直到掌灯,才敲定了其中的一些细节。 其中令群臣咋舌的是,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对于科举制度的鞭辟入里,很是时候,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却被三人给提了出来。 可以说,这场讨论完全就是三人在主导。 所有人看着是三人惊诧的眼神还没有平复,一件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的事情宣布了出来。 那便是东征高句丽决定。 之前只是在李世民信任的几人种商讨过,但是如今也被正式公布了出来。 这吝于一个晴天惊雷,在朝堂上乍响。 “陛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