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14 殿试开考 (第1/2页)
重生大宋之哥哥救我第一卷政和风云114殿试开考在纷纷扰扰中,政和五年终于快要走到了尽头,距离年关还有半月时间,无数人期盼已久,今年最大的赛事终于开幕了。 腊月十五,集英殿。 政和五年的殿试终于开始了。 集英殿位于大宋皇宫宫内,穿过皇宫最南边的明德门,过宣德楼,便可直接看到大宋最高最大的宫殿,大庆殿。大庆殿是举行大朝会的场所,大殿面阔九间,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 而集英殿便位于大庆殿西侧,虽然不如大庆殿那般高大,却也不成多少,是历年来举行殿试的地方。 殿试相对连考三天三场,内容为策、论、赋的省试不同,殿试要简单不少,殿试只考一天一场,这一场主要内容为诗、赋、论。而且题目则由官家亲自拟定。 一大清早,天还没亮,露水还未结成霜,熙熙攘攘的考生,便已经聚集在了明德门外,排起了长队,待验明正身,在宦官的引领下,这才依次有序的迈入了宫禁。 对这些参考的大多数人而言,一辈子大概也就这么一次能够入宫的机会,说不激动那是不可能的。 杨峥一行自也是如此,何栗、张浚、马守、傅中行、秦桧几人,带着好奇与紧张迈入了这座大宋最神秘的地方。 此时,杨峥和一众贡士上千人,端坐在殿中,等待着殿试的开始。 不多时,礼部尚书刘正夫、礼部尚书蔡攸,以及御史中丞王黼,三人出现在了大殿之中。 刘正夫从蔡攸手中接过一个卷轴,在王黼的注视下,将完好的火漆展示给众人,然后这才撕开封条,打开卷轴,朗声将卷轴内容读了出来。 “何以复燕云。” 卷轴之中只有这短短的五个字,在场众人不觉都是一呆,这是什么情况,只有一道题? 见下面众考生议论声起,刘正夫拿眼朝蔡攸看去。 “咳咳,肃静。”蔡攸一甩袖子,呼喝一声,顿时场中鸦雀无声。 “官家口谕,今日殿试,不考诗,不考赋,只考策论,‘何以复燕云’,大宋百年之辱,不可或忘,诸生尽可畅所欲言,为大宋计,为黎民计,为天下计。” 蔡攸的话刚说完,便引起一片哗然,下面顿时闹哄哄的议论起来。 不知道谁带头喊了一句,“官家圣明。” 渐渐地,这句话慢慢凝聚,直到整个殿中只剩下一个声音。 “官家圣明!” 一直隐于幕后的官家赵佶,闻言不觉勾起了嘴角,冲身旁的梁师成说了句:“民心可用啊。” “诸生肃静,殿试开始!” 随着刘正夫一声令下,政和五年,这场决定无数人命运的大考,终于开场。 杨峥看着那挂在大殿中央的题目,面色有些古怪。 老师,这题,我会呀。 就算不说按照记忆中原有历史,就是那本被他翻烂了,想要翻出点功法秘籍什么的来的《中兴备览》,他都能把这题目给答圆满了。 甚至都不用动脑子,照抄都行。 读书人的事,那能叫抄吗? 更何况,这《中兴备览》只怕还要十年才会出世呢,自己现在写出来,那怎么能叫抄呢?那是原创啊。 这么一想,似乎拿个状元好像没那么难? 对不住了,兄弟,这此为兄就先抄为敬,下次一定补偿你。 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于是杨峥活动了活动手腕,在其他人还在皱眉思考的时候,他已经甩开膀子,按照脑子里的记忆,再融合自己所知道的历史,洋洋洒洒的再纸上写了起来。 张浚写《中兴备览》的时候,那还可能是纸上谈兵,可杨峥不是啊,他是有历史对照的,所以,对一些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改纠正,让原本就颇有远见的一篇战略规划变得更为翔实,也更有可cao作性。 杨峥的这篇《复燕云攻略》,可谓是既有战略高度,点面俱全,又有实cao空间,当真算的上是面面俱到。 不过,有没有人能够从众多的策论中,看出杨峥这一篇的价值,那就另说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高瞻远瞩。 毕竟超前一步是天才,超前百步,那会被当成疯子。 也不知过了多久,杨峥终于停下笔来,看着这篇近万余字的策论,杨峥自觉这次稳了。 终于能够对老娘有个交代了。 杨峥写完,看向四周,才发现此时日头依旧偏东,还未到正午,作为西侧殿的集英殿中,冬日的阳光铺洒在殿中,让人不感清寒。 掐指算算,此时大概也就巳时三刻,也就是不到11点的样子,所以他只用了不到两个时辰的时间,便即完成策论。 按照规定,这场殿试要考到酉时,也就是下午5点。殿试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