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9 终到东京 (第2/2页)
几人相互扶持着,匆匆的离开,直奔东京开封而去。 …… 两日后,一座雄厚方正、巍然耸立的巨城映入眼帘,七八丈高的城墙,让站在城下的人自觉渺小,也给人一种望而生畏、凛然难犯之感。 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城门处如流水般穿梭,一派热闹的景象。 杨峥几人随着人流步入城中,一条大河由西向东穿城而过,沿河两岸屋宇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rou铺、庙宇、公廨各式的店面铺子应有尽有。界面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饶是后世看过《清明上河图》的杨峥,此时看到这汴京城的实景,只觉得张择端画的还是保守了,这般盛世,又怎是一副图画能够描绘。 杨峥不禁有些感慨,这就是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了,无论面积、经济、人口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这是大宋的荣光,也是大宋的巅峰,最后的巅峰。 可惜如此大城,在此时又有谁能料想到它十数年后的即将遭受的命运呢? 就算是已经见识过杭州城的方貌和庞万春已是看傻了眼,两人东瞧西看,好奇的眼神,四处打量。 “大哥,这还只是外城,内城比这更加繁华。” “怎么?二弟,你先前来过?” “嗯,此前在太学中读过两年书。” 杨峥闻言瞪大眼睛看着张浚。 “这个……大哥也知道我出身,张家虽然没落,但是读个太学的能力还是有的。”张浚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 杨峥一时语塞,瞧瞧人家,什么叫做世家?人家汉朝的侯爷,过了几百年,到了宋朝还有这般能量。 再瞧瞧自己,自家也算大宋开国名将之后,这才堪堪百年而已,就已经沦落至此,撑死了也就算个乡下土财主的地步。 果然是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啊。 “大哥,我们且先去寻个住处,然后再去把你的文书补办了。” 张浚也看出自己的话好像不经意间扎了杨峥的心,连忙转移了话题。 杨峥收起心思,点了点头,吩咐方貌、庞万春跟上,随着张浚一起。 张浚带着几人走了几条街,在离着太学不远的两条街上,找了一家客栈,带着杨峥几人住了进去。 待收拾停当,杨峥便放了方貌和庞万春的假,让他们自己出去逛逛,自己则跟着张浚往府衙而去,补办一应文书。 方貌原本因为之前让杨峥犯险想要跟着,被杨峥以摸清城中情况为由打发了。 张浚一路为杨峥介绍着沿途风景,然后轻车熟路的带着杨峥来到了礼部所属的府衙,说是府衙其实跟后世一样,算是办事大厅一样的窗口机构。 “二弟,这是不是错了?不是该去开封府吗?这如何来了礼部?” “大哥,这你就有所不知了。” 这文书便相当于后世的准考证,秋试前需要一应报备核对,方能参加考试。 每位参加秋试的学子都会由各州府将一应材料报送到礼部,由礼部统一整理存档,所以要补办这文书,去开封府是没有用的。 杨峥恍然,这要不是有张浚,自己想要补办这文书怕是少不了一番折腾。 “你从两浙路来?”办理文书的小吏问道。 “正是。” “那你且要等等了,两浙路的考生材料如今尚未送来,你且等几日再来吧。” “这是为何?” “这我哪里知道,许是路上有什么事耽搁了吧。” 杨峥不由皱眉,心中升起些许不安。 “大哥,没事,离秋试还有些时日,我们过几日再来吧。” 也只能如此了,就在这时,杨峥突然又想到一事,向那办理文书的小吏打听到:“这位大人,礼部可有一位陈轩陈大人?” “陈大人?”那小吏想了一下说道:“陈大人早不在礼部了。” “那可否告知陈大人如今在哪高就?”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杨峥没能问出有用的信息,自是有些失望。 “大哥,你在找人?”张浚问道。 “嗯。”杨峥只说这位陈大人是其父故旧,只是多年未曾联系,所以此次前来,想要拜见一番。 “这个容易,交个我了,回头我打听到这位陈大人的消息便告知大哥。” “如此,有劳贤弟。”有张浚帮忙,自是省了杨峥不少事,否则杨峥还不知道该从何处寻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