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五章 四十载:玉面判官! (第1/2页)
玉壶岛。 距离炫光岛十万八千里之遥,以一阶飞舟的速度,需要不停歇的飞行六天六夜。若是普通海船、先天修士,更要航行两个月之久。 陈季川让六名弟子以及二十四名杂役轮番催动飞舟。 第八日才抵达玉壶岛。 “形如玉壶。” “难怪叫作‘玉壶岛’。” 人在空中,陈季川俯瞰整个玉壶岛,但见这岛好似玉壶睡卧,惟妙惟肖。 岛上雾气萦绕,缥缈若仙。 方圆数百里,暗河密布,河中有一种名唤‘云锦鱼’的灵物,口吐‘五色灵气’,收集起来,可以用来炼制锦衣、罗网、匹练等法宝。 价值不小。 只因九炼仙府产业太多,而玉壶岛距离炫光岛又太远,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名义上占据此岛。 这次门中又多一位仙师。 陈季川就被派来坐镇玉壶岛,肃清岛上妖物,收集五色灵气。 “走。” “下去。” 法舟径直落在玉壶岛上。 …… 传言。 上古时代,妖物横行,以人类为血食口粮,肆意屠戮。 仙道式微。 直到‘七皇剑宗’七尊皇者横空出世,剑荡人间,打下中洲。再以中洲为中心,横扫煞环海,直杀的天崩地裂,妖物近乎灭绝。 那一战惨烈。 七位剑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致使天地破碎,位格跌落。到了如今,再难出现能比肩七位剑皇的人物。 不过从那之后,仙道大昌,人族翻了身。残存的大妖、后起的妖王,都只能藏身在人迹罕至、修士都不愿去的苦寒、蛮荒地界,苟延残喘。 已经不成气候。 不过天地万物有灵,有灵就有机缘成为精怪,根本杀之不绝除之不尽。 如玉壶岛。 长久无人,岛上诞生的、岛外迁来的妖兽、妖物不少。陈季川要坐镇此岛,就必须将这些妖物铲除。 “可惜。” “都是些不入流的。” 陈季川施展‘血光返照太阴神镜大法’,照遍玉壶岛,发现并没有堪比炼气的一阶精怪,有些失望。 若是有一阶精怪。 以他的本领完全可以收服,令其代为镇守玉壶岛。现在这样,还得再去外头寻找。 没有成气候的精怪,陈季川懒得动手。 就让张沛等杂役以及六名弟子四处出击,肃清岛上精怪。而他则带着宋大志来到玉壶岛第一高山‘玉盖山’中开辟洞府。 自此。 就在玉壶岛落了脚。 …… 玉壶岛。 玉盖山。 陈季川盘坐在洞府中,手中捧着一卷书册。 书页散发芬香,这是修士炼制的‘兰香纸’,可保数千年不蛀不烂,用来记录典籍文字再合适不过。 “比不上玉简方便、长久。” “但读书也需要仪式感,翻阅书籍与查看玉简的感觉截然不同。古往今来许多修士都更中意用书籍来阅读跟学习,玉简则只用来备份、库藏。” 陈季川翻着书页,享受读书时的宁静与心安。 书封上,有‘蚀文详解第一卷第一册’的字样。 在陈季川身侧,还有厚厚的七八摞,分别是第二卷到第九卷,每一卷都有数十册,加起来数量可不少。 “蚀文。” “一字千意,字字珠玑。” 陈季川沉浸其中,逐渐入神。 蚀文复杂。 每一个字都有复杂含义,字与字连成一句话,更是如同天书一般难以读懂。 但这是修行者的文字。 直接从天地至理感悟而来,天生地成。 陈季川历经多个世界,对‘蚀文’的重要性更加清楚:“世俗中,国家与国家之间、朝代与朝代之间,彼此文字都有较大诧异,甚至天差地别。修行界广袤,文字更是千百万不重样。比如我,如果用汉语书写一卷功法,即使流传出去,在玉泉世界、在秦岭世界、在煞环海中,也没人能看懂。” 因此。 若是同一界,如玉泉世界,没有蚀文流传,修士得了一卷功法,不认识上面的文字,就只能寻找学识渊博、熟悉各种文字的学者进行解读。 又或是自行学习、翻译。 既耗时又耗精力。 若是文字失传,功法也就失传了。 有了蚀文则一切不同。 “以蚀文记录功法,既更加准确,同时也避免了文字不通的问题。” 陈季川不住点头。 他来自现代,对‘书同文’的重要性再了解不过。要是全世界只有一种语言、一种文字,虽少了很多乐趣跟民族文化特色,但许多人也少了外语的折磨。 这是天大功德。 当然。 相较于蚀文,许多修士兴许更乐意于钻研其他文字。 没别的,只因为—— “太难了。” 陈季川翻看着《蚀文详解》,学习一个个蚀文,看到每一个蚀文后头,密密麻麻的注释,连他都有些头皮发麻。 也总算知道。 不过是一部‘字典’、‘辞海’,为何足足有九卷数百册之多。 “单独的蚀文含义。” “组合的蚀文含义。” “蚀文语法。” “蚀文读法。” “蚀文书写。” …… 陈季川一向爱读书爱学习,这些年来看的书籍足有山高,学习能力极强。 再加上‘洞悉术’,掌握这些蚀文并不难。 反而为自己学习到这种精妙文字而高兴。 一边学习蚀文。 一边又取出白云祖师传给他的《九炼真功》、以及《五行五方玄元秘录》。 前者是九炼仙府最顶尖的命道功法,后者则是顶尖炼气功法。 陈季川手上的,只能够修行到抱丹境前三层、炼气前三层,后续功法还得用功勋去兑换。 两门功法都是以蚀文记录。 陈季川每每解读,都有不同感悟。两功本是旁门级功法,但陈季川初时解读,居然只得出两篇精妙级功法。 随着蚀文研究的越深入,解读出的功法才愈发准确,逐渐达到旁门级的层次。 个中妙境,令陈季川颇感兴趣。 解读两门功法的同时,又在尝试将自身修行的《剑图》、《太阴炼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