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 周霖双喜 又生变故  (第3/3页)
候的丫头们。    王氏轻声慢语的把老家来信的内容告诉婆母。    一边说一边和姝眉一起小心翼翼观察着老太太,唯恐她急怒攻心,伤了身体。    果然刚听完那几个字的信内容,老太太马上变了脸色,少顷又慢慢缓和,垂眼沉默了良久。    再抬眼时,老太太看向姝眉:“世间最难把握的就是一个度,我时常教育你们,凡事留一线。可是现在你看稍不小心,度,没掌握好,便成了尾大不掉养虎为患。”    说完老太太的面色有些灰败。    姝眉张嘴想安慰祖母,却不知怎么说才恰当。    老太太抬手止住了也欲出言劝慰的王氏,对她说:“你也是做了婆婆的人了,凡事也多思一个度,我那大孙媳出身大家,最是讲究礼仪规范。前几次一家人一起用饭,你怜她新妇,不欲她一直在身边伺候,你可观她举止神色?”    王氏一愣,姝眉也想起了当时大嫂的举动让一家人的不自在。    三房人在外都是彬彬有礼,礼仪周全的。    可在认可的自家人面前就不那么讲究虚礼了。    时常一家人围坐聚餐还聊天。    这在礼仪大家是绝对不允许的。    所以当张清敏第一次和一家人就餐时,尽管王氏实心实意的让她就坐,张清敏却执意礼不可废。    结果一顿饭下来,她一直规规矩矩站着给王氏添饭布菜,闹得习惯随意吃饭的其他人都急忙忙的赶紧吃完就走。    如此这般几次过后,全家其他人都不好意思大聚餐了。    王氏以为是她初为新妇还不习惯,慢慢就会好的。    其实张清敏不仅是不习惯,还有些许的低看夫君家的门风。    虽然夫君才貌性情都很好,婆婆也是个宽和的。    可出自乡下在礼仪规矩上终是差得多。    都说入乡随俗,她内心是不屑于苟同的。    张清敏觉得自己掩饰的滴水不漏,却瞒不过人老成精的赵老太太的法眼。    所以她才从自己的失误上提点王氏,别总用相同的度对待不同的人。    王氏忙起身恭敬受教。    姝眉也跟着起身,真心佩服祖母的睿智。    人生哪有永不做错或从无失误?关键是常反省和不重复错。    祖母说一不二,却不刚愎自用,也不掩盖自己的失误。还能借此告诫子孙。这真非常人能有的心胸。    老太太有些疲惫的对着王氏挥挥手:“霖儿回乡祭祖那么多事要你cao持,你先去忙吧!四房的事我会处理的!”    王氏不放心的迟疑着。    老太太又说:“眉眉留下陪我,你总该放心了吧!”    王氏这才行礼告退。    王氏走后,姝眉就想扶祖母躺床上休息一会。    赵老太太摆摆手靠在罗汉塌上闭目养神。    姝眉倒了一杯热茶轻轻放祖母手边。    老太太睁开眼,端起茶杯慢慢啜饮一口,    然后问:“眉眉!你对平儿的事怎么看?”    姝眉茫然了,她本能的反感这些,更懒得为这些费心神,可又知道将来免不得面对这些,否则祖母也不会把她单独留下来,就是知道她会习惯蜗牛的。    唉!在心里叹了口气,祖母对平儿的事心里不定多么憋气窝火,还要先放在一边提点她,一片爱她护她之心,她岂能辜负?    于是她低声回答:“孙女觉得关键还在四叔那,否则任平儿有千万心机,也搅不了浑水。”    赵老太太一听先是一怔,后又笑了:“亏我平时觉得你是个备懒的,仔细动起心思倒也这般通透。”    然后又微叹道:“多少人枉是千防万防,却没有防最该防的那个。”    姝眉又说:“大哥大嫂这次回乡祭祖,听说四叔一定要陪着回去的。”    老太太微晒,还以为他长大了,知道爱护侄子了呢,原来是为了那个搅家精。    听老头子说当初就是他撺掇早早从老家出发的,现在看来他那是为了遣开碍事的人,为那个搅家精安心保胎呢。    现在急着回去,怕是要保驾护航去,打算来个先斩后奏呢。    老太太冷冷一哼:自己的儿子自己清楚,他要是真能有这个担当,自己还就欣慰了。    暂时没再和姝眉聊这些,转而问了问曹姑姑的近况。    姝眉不禁笑起来:“师傅和小师弟都很好。尤其小师弟壮实的很。师傅总是假装嫌弃他没一刻消停,不过她是假嫌弃,周叔好像真嫌弃。”    老太太来了兴趣,脸色也舒展开了些。    姝眉暗暗松了一口气,接着说:“那不是因为周叔一直说,师傅给他怀的是个小女儿么,谁知生的是男孩。每次小师弟闹腾,他就在一边叨咕:还我小闺女!还我小闺女!”    赵老太太再也撑不住,笑出声。    连说:“这个大顺!原先还真没看出他是这么个活宝!”    姝眉笑说:“有人揭发他装样儿,说想当初是谁在院子里嗷嗷乱叫他有儿子了?周叔死不承认,还说别人污蔑他。”    老太太越发笑个不住,祖孙两笑语不断。    周大顺这次也会跟着周霖北上,去北都管理姝眉的药材生意。曹姑姑带小宝也一并同行,估计以后要长居北都了。    得知这些的老太太心念一转,主意暗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