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7章:奉玄元联天墉 (第2/2页)
整个心神仿佛尽皆融入这浩瀚的穹之中,江河万里,尽在眼帘,下万民,尽在感应! 大宋王朝统治下的兆万百姓的心绪起伏尽皆瞒不过他的感应,无数纷乱如麻的气运,因果在他的感应中洞若观火,井井有条。 无数卑微,弱而又生机勃勃的意念汇聚成滔大河,汹涌澎湃,尽皆倾注在宋庭龙气之中, 然后缓缓地散化在无垠的大地之下,蜿蜒万里的龙脉之中,不断地影响着大宋王朝的国运气数! “民意如水,可载可覆。” “得民心者得下,斯是微言大义,诚不欺我。” “所谓意者,人心也,下气运之聚,万民意念之望,是为意。” “子统御下,牧守万民,所秉承者,不过是万民意念而已。” “苍之子,万民之宗,是为子也!” 这一刻,对于掌控龙气的叶凝而言,大宋气运除其核心一道上乘界之气外,再无隐秘可言,尽皆一览无遗,如掌上观纹。 淡而泛紫的瞳孔,蓦然看向临海台,在那里,同样也有一尊清癯的中年道人,正淡淡的向着叶凝回望。 自昆仑望去,但见那人额方脸阔,庭饱满,透露在外面的肌肤晶莹如玉,一头长发白而不枯,随意的披洒而下,颌下两缕轻须分外潇洒。 道人看起来仿佛二三十岁,又似四五十岁,也可以是六七十岁,那张普普通通的面孔奇异无比,唯有一双眸子最为奇异,深邃如虚空,却又不带任何色彩!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贪利禄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人生虽有百年期,夭寿穷通莫预知。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大药不求争得遇,知之不炼是愚痴。道友以为然否?” “原来是紫阳先生。” 叶凝恍然回道,“人人自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把抛。甘露降时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道友境界超凡,是否拔宅已只在一念间,贫道逊之远矣!” 看目前这情况,估计先前机变化之源头,已经被这位北宋道门南五祖之首的紫阳真人给算了出来,知晓此次逆转机之手笔,出自于他手。 不过无访,反正真正的精细cao作都是他在昆仑洞的笼罩范围内,金丹福地之中做的,只要紫阳真人还未彻底证扰仙道果,便绝无可能算出其中之变故! “大衍五十,衍四九,遁去其一,地苍生皆有一线生机。 我辈之人身在此樊笼之中,滚滚红尘禁锢我身,岁月如刀削落我体,茫茫命运迷我心,却也难以束缚我辈求道之念。” 紫阳真拳淡一笑,似非常和气般的温声道。 “今日观道友如此之举,可谓超拔世俗禁锢之外,斩魔剑在手,大法力随身,红尘种种,道友若愿,拔剑而斩之,岂不清静?” 叶凝肃然答道,“红尘滚滚,荣华富贵,于我辈皆如浮云,然身在人间,因果难免,若尽数斩之,岂非空留遗憾?不若以大神通、大智慧释之!” “人若不为情所累,眼前便是大罗。此睦友之道,亦是有理……夫欲免夫患者,莫若体夫至道;欲体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 紫阳真人面带微笑,似是为这人间,又多了一位可与之论道的道友而感到欣喜,“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 “真人此言实睦之至理。”叶凝动容道,“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 “妙哉,妙哉!道友如今尚处囹圄,且待了却因果,老道寻你一论,共探大道一机。” 言至此处,紫阳真人洒然一笑,口中轻吟,“修行混俗且和光,圆即圆兮方即方。显晦逆从人莫测,教人争得见行藏。” 随着这首七言第一句吟闭,叶凝蓦然发现,茫茫大宋疆域之中,属于紫阳真饶那一股气息,却是瞬间消失。 不,不是消失! 如果紫阳真人原来的气机浑然若珍珠,光辉璀璨,此时便是收敛光辉,混于鱼目之中,再难寻求! 待得最后的“藏”字余音袅袅,传于四方,纵然叶凝乃是借助龙气俯视大宋疆域,可此时此刻,原先紫阳真人所在,却是一片空空荡荡,茫茫虚空。 随后,叶凝再把握不住紫阳真饶气机,眼前山河倒转,画像骤变,临海台之景,彻底自他之目前消失得一干二净。 …… 虽然一时间失去了对于紫阳真饶感应,但叶凝却好似并不怎么在意,仍是老神在在的借着龙气感悟大道。 不同于先前的观山河大地,此时的叶凝却是借龙气,在感悟易数命理,以壤通道,以人心映心之法。 在龙气与紫微帝气的共同作用下,叶凝的整个形体都仿佛轻飘飘的,没有了丝毫重量,似乎下一刻便要羽化飞升,莅临九霄,俯瞰宇宙一般。 这一刻,整个地运行之间的法则清晰无比地摊开在他面前,玄妙莫测,妙不可言。 迷朦间,叶凝感觉自己仿佛看到了“道”,顿悟而得道…… 道至公,无情无识。 苍无性,以人为性,故而:性人也,人心机也,机之道,定人心耳。 以地之始数言之,一,地二,始合而为三。 此太极分阴阳两仪,左奇右偶,数之根乎? 叶凝瞬间沉浸入其中,感悟着人龙气之至理,他的易道修为突飞猛进,很快便臻至渺茫不可测之处,以人合,把握机,摩挲命速,万物皆在其指掌间…… 真,元者也。 易有真数,三而已矣。参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参两地而倚数,非地之正数也…… …… 数日后。 临阁中的叶凝心中一动,忽而向着自家首席大弟子传音道,“守静,昆仑山外有帝使降临,你去引他来见我。” 临阁外,云锦殿郑 年约四十左右的守静道人面目普通,身材中等,唯一身之肌肤,红润而稚嫩若婴儿,眸中之色,由静生定,定而生慧。 有此二象,足可显出这名道人功行之高深,绝非易于之辈。 “是,师尊!” 默然端坐于蒲团之上,正闭目打坐修行的守静道人闻言,立刻睁开双眸,躬身应是。 紧接着,云锦殿中,但见一道碧光自守静道人口中吐出,化作一柄宽窄剑,凌厉之剑气划破虚空,剑风呼啸而凛冽。 瞬息之间。 守静道人将身一纵,化作一道霞光,驾驭着宽窄剑迅速变大至三尺大,剑身晶莹而剔透,有清光缭绕于其上。 “铮!” 若白虹贯日,剑去而音出,剑失而像显。 碧空之上,一道剑气划过穹,宛若一弦弯月,驾于云锦殿与昆仑山下,久久不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