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92章 伺机 (第1/2页)
公良修口中的幕僚,正是指的宗伯泰、赵安陵二人,百里燕此前已是问过二人。 “实不相瞒,宗伯先生与赵先生皆言要看卫国派往晋国使节,与长孙驻晋国使节二者如何斗法。你也知道,晋国平汤距离陔陵甚远,一来一去最快也得二三十日,消息最快得正月里才到,现在哪里等得到正月。” “那你是担心晋国不出兵?” “我想晋王还不至于无耻到撕毁与长孙盟约拒不出兵,但即便出兵不会卖力,卫国游说与否似乎都不重要。但卫国还是派出了使节,故而我想其中定是另有端倪。” 晋国位于东海之滨,与卫国隔着咸国、志国,晋国没有卷入与卫国直接冲突的道理。眼下的态势反更像当年秦国远交近攻之法,以重金结好并不接壤的齐国,以武力震慑魏、韩两国,趁楚国疲弱之际攻赵,待赵男丁尽丧元气大伤,再灭韩、魏。 如今的形势咸国更像是当年的韩、魏,不考虑技术和内政,至少地理与外交层面与韩、魏两国并无不同,卫国东进扫除北翼,再攻咸国,一举奠定北海霸主地位。最后剪除志、晋两国,天下基本可定。 然当下版图和局势远比秦一统中国复杂得多,晋国宰相是范涛,范涛不会愚蠢到中了远交近攻之计,更何况范涛师从公叔阔,当年近交远攻之法正是公叔阔所创,范涛不会中计。 有鉴于此,百里燕只能相信晋国定会出兵,但晋国出兵不出力,与不出兵的结果在军事上没有任何差别,那卫国为何还要费尽心机的游说晋国呢,这明显又不合常理。 一行人边走边说,这时隐约从身后传来响铃,回首定睛看去是一匹快马正风驰电掣扑向马队,马上一骑士背上插着三面红旗,竭力驱赶着胯下的健宝马,口中高呼着: “鸿翎急件,闪开!” 马队闻讯径自向左右退开,让出大路放行通过,骑士一路飞驰继续驱马赶赴陔陵。 见此状,公良修忙问: “这是何处鸿翎急件?” 百里燕心一沉,缓缓说: “发自甘府郡的鸿翎急件,应该是卫国动手了。来的真快,不等与各国谈妥,便先动手了,看来卫国定是还有其他后手。走吧,回城就知道了。” 鸿翎急件是中原通行快件,各国均有常置制度,受马匹和道路以及理念不同,各国鸿翎急件的形式不尽相同。咸国得益于多年的道路修整和健宝马,每四十里置一驿站,骑手背插三面三角红旗,驿马佩挂铜铃,沿途关隘均不得拦截,日夜通行无阻。 冬季无雪封路能做到日驰一千五百里,夏季一千里至一千两百里,从甘府郡发出消息,没有意外,四天之内就能送达陔陵,传递之快前所未有。 冬季之所以能比夏季多三五百里,关键仍是气候。南半球是北方热南方冷,因此越是南方马匹耐力越久,越是北方天气越热,马匹高速狂奔容易掉膘乃至生病,天热又是如此。 健宝马本是一个怪物,匀速奔袭日驰可达五六百里,一百里置一处驿站换马也是合理的,然必须兼容其他驿马的使用,只能四十里置一驿站。 此外邮政开通之后,驿站又多了邮局的功用,驿站的马匹和人力明显增多,单独为健宝马置驿站,成本并不划算。 当初开通邮政的目的便是减轻驿站给财政带来的经济负担,使之从负资产变为正资产。 驿站多数时间都都是闲置的,四十里置一处驿站,全国需要养数百个驿站,每个驿站少则两人多则三五人,每驿还有七八匹马匹,一年的开销是相当惊人的。 通邮之后,不仅各地驿站的容量增加,邮递、物流业务的增加产生的收益不仅养活驿站,每年额外微薄收入反哺邮政用于采购永兴的四轮辎重车、船舶、马匹、口粮用于参与物流转运,也能拓展更多驿站和邮政,将国家后勤实力藏于民间,减轻财政负担的同时,也激活了一潭死水的驿站经济,好处还是挺多的。 事出突然,百里燕先行赶回陔陵,进宫时消息已经传开,卫国于十一月十八日起兵,消息传到甘府正是卢贾抵达陔陵的前后。 咸王对此又气又恼: “要说卫国实在太张狂了,等不及与诸侯谈妥,便先发制人,着实可恶。” “父王所言极是,卫国根本未将诸侯放在眼里,日后恐会更加目中无人有恃无恐。” “那太子的意思是出兵教训卫国一番?” 咸王质问太子,姜蛰惊疑不定咸王何意,遂做两可说: “轻开战端实属不义之举,儿臣以为有备无患的好。” 咸王不满太子回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