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晕倒  (第1/2页)
    演出大厅在华阴县城里面,说是演出大厅,其实就是一个小舞台,地方不大,里面满满当当也就能坐一百个人左右。    买票的时候售票处还要排队,一张票五块钱也不贵,几乎人人都付得起。    张禾不动声色,假装是一个普通的看戏的,就这么走进去了,拿着票检票之后,张禾进入其中。    座位上居然满满当当,座无虚席,实在是让人惊讶。    不少观众眉飞色舞,议论着接下来的表演。    张禾找了个空位坐下来,右手边是个带娃的妇女,一边哄着娃一边看着舞台。    左手边还好,是个中年男子,穿着夹克,戴着眼镜,头发飘逸。    “兄弟,我看你是头一回来吧?”中年男子主动搭讪。    张禾的样子有些局促,很明显不是第一次来,第一次来的人态度都不自然。    “我还真是第一次来,大哥,你得是都来这好几回了?”张禾开始表演。    来这里打探消息,张禾没有冲动,直接去找人家管事的,而是打算先看一看表演的如何。    “那必须么,这场子头一天开我就来了,我都看了好几次了。”中年男子很是健谈。    “我上次是在人民剧院看的表演,哎呀那个表演撩咋咧!”中年男子神采奕奕,手里兴高采烈的比划着动作。    有个人介绍,张禾多聊了一会。    这个中年男子在当地的粮食局上班,名叫王琛,在人民剧院和老腔结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张禾编了个身份,说自己是个个体户,做点小生意,闲来没事看到这里有表演就来看看。    王琛没有怀疑,张禾的气度还算不错,像是个做生意的。    “其实说实话吧,这块的表演一般化,没有我在剧院看的舒服,也不知道这块的人跟剧院那边是不是一伙的。”王琛点评道。    这个年代互联网还不发达,信息并没有快速流通,众人获取信息的途径依然是电视。    老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代表,张德林几个艺人却还没有出名。    观众们认什么?    观众们只认老腔这个名字,只看戏不看人,至于表演的好不好能感受到,但是不会有太多的想法。    正不正宗,观众们懒得去了解,也没法去了解。    “马上开始了,咱看着。”王琛指了指舞台。    张禾抬起头看了过去。    舞台上,一个女主持人拿着话筒走上来,道;“老腔表演马上开始,开场戏《将令一声震山川》。”    观众席上响起一阵掌声。    女主持人退场,演员上场。    这群演员看起来最少也有五十岁,外表上的打扮倒是和德林班的人一个样子,只是手里的那些乐器、板凳看起来有些新。    “王哥,这个演出团从哪来的啊?”张禾打听起来。    王琛思索了一阵道:“我后来打听过,老板是华阴人,以前就是接演出的活的,像红白喜事人家都能搞,叫做刘千润。”    “不过这个演出团从哪来的我就不知道了,宣传的时候说的是来自老腔发源地虎沟村,可咱也没去过,也不知道。”王琛继续道。    这时候,舞台上面的演员已经开始表演起来。    一个演员拿着木头块砸在板凳上,一声脆响,表演开始。    主唱兼月琴手开始扯着嗓子喊到:“军校!”    山寨,就是山寨。    一开口张禾就听出来了,整天在老艺人们身边耳濡目染,虽然唱的功力差了点,但是品鉴的能力绝对不低。    张禾敢拍着胸脯说,他上去也比这些人唱得好。    “嗨!”其他的演员应和道。    “备马!”主唱继续喊到。    台下的观众有人鼓掌有人皱眉。    “这味道不对啊,跟我在人民剧院听得不太一样。”    “我前一阵到镇上看过表演,这块明显没有那个演出队唱得好!”    “估计是水平不一样吧,人家那个演出队现在还在渭南巡演呢,咱能听这个就行了。”    “我第一次听,我觉得还可以啊!”    “我觉得不行,还以为非遗多厉害呢,也就这个水平,下次不来了。”    观众席上,众人互相交流点评。    一曲唱毕,演员们继续唱戏,都是德林班在舞台上演唱过的曲目,没有什么新意,动作也不自然,可以说是模仿秀。    张禾心里有些生气,这是在糟蹋东西啊。    听过真正的老腔的观众还好,他们知道情况,没有听过的那就影响大了,这样会让人误解老腔的本来模样。    “唉,唱的不行啊,不过勉强能听,其他两个场子我也去过,还是这家最好。”王琛一边听戏一边说道。    “王哥,其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